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中醫談食補與養生與飲食護理

中醫談食補與養生與飲食護理
吳龍源  醫師
飲食是營養機體、維持生命、保證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中醫歷來重視飲食調護素有「藥療不如食療」之說[1]而飲食調護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合理搭配食物利用中醫飲食的辯證施治根據飲食的性味進行辯證調和使五臟各得其味而維持和恢復其正常功能。食補為金元四大醫家之一張從正提倡的養生方法。他說: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補者以穀、肉、果、菜養口體也,若人無病粱肉而已」。 [2]即人們在無病的情況下當以合理進食穀、肉、果、菜等飲食物養生患病後方可以藥物治療。這種飲食養生思想對人們的健康長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飲食養生理論
我國古代人民歷來就十分重視飲食養生。《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3] 既強調了治病當用藥物、養生當用五穀果菜等飲食物的養生觀點又提出了飲食以素食為主粗細搭配肉食為輔雜合以服的調和飲食方法。隋唐間著名醫家楊上善在《內經》有關飲食養生理論的基礎上對飲食與養生的關係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說: 五穀、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饑虛即為食也。故但是入口資身之物例皆若是。此穀、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藏府血氣之本也充虛接莫大於茲奉性養生不可斯須離也。[4]充分強調了飲食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唐代長壽醫家孫思邈亦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5] 所以他強調,『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6] 。並認為即使患了某些疾病亦可辨明疾病發生的原因,「知其所犯以食治之」。在飲食療法無效的情況下方可「命藥」[5] 。孫氏對飲食養生的重視可見一斑。
張從正『養生當論食補』的主張正是在前人有關養生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2.藥補養生危害
藥物是用來治病的無病養生不可妄用。關於盲目「藥補」養生的危害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孫思邈引用張仲景的話說: 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6] 張從正認為人體患病是由於臟腑氣血陰陽相對平衡關係遭到破壞導致陰陽失調所致。治病的藥物就是要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它們「各有所能」或「損有餘」或「補不足」通過其不同的性用達到恢複陰陽平衡的目的。若無病而用之豈不是無餘而損無虛而補反而破壞陰陽的正常平衡無病而致病嗎? 故他強調: 凡藥皆毒也,久服必有偏勝氣增而久夭之由也。」[2] 清初醫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也指出: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7] 可見無病不可藥補盲目藥補對養生徒害無益。
在我國歷史上曾有過片面強調「藥補」養生而造成嚴重危害的沉痛教訓。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些「方士」為迎合統治者「長生不死」的欲望吸取當時的冶金技術以石鐘乳、雄黃、雌黃、白石英、紫石英、曾青、膽礬、赤石脂等礦石類藥為原料煉製所謂的「仙丹靈藥」,希望通過服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以致于一時服石成風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據皇甫謐記載因服石在當時引起許多疾病如「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漬」等等甚者因此而殞命。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當引以
為誡。另根據近年來各地對長壽老人的調查報道合理飲食為大多數壽星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尚未見一篇報導認為服用某種藥物為壽星們長壽的主要因素。可見養生當重視合理飲食而不能偏面強調服食某種養生藥物。
3 飲食養生方法
1 不過飽過饑:
晉‧葛洪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8]忽思慧亦云雲: 善養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9] 明‧萬密齋強調: 飲食多少當有分數。」[10] 即飲食不肆食恣飲不暴飲暴食應根據身體的需要以適量為宜。
2食不可偏重視素淡:日常食用之穀肉果菜等須相應地均衡攝入即五味貴和不可偏勝[2] 。在飲食調節
方面歷代醫家特別強調不可過食肥甘重視素淡飲食。孫思邈指出: 每食不用重肉。」[5]元‧朱丹溪認為,「穀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有食之補陰之功; 而厚味肥甘有致疾伐命之毒」[11] 。明‧呂坤《呻吟語》主張飲食當以「茹
淡」為主指出「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可見不偏食不恣食肥甘厚味為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
3 飲食潔淨:
飲食衛生是祖國養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論語‧鄉黨》載有孔子:五不食( 即食而渴、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 觀點;隋《巢元方》提出:「勿食經夏自死肉脯、勿食鼠殘食」[12]
; 唐‧孫思邈主張: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
濁酒[5] 均反映了飲食潔淨對養生的重要性。
4 飲食因人而異:
北宋醫家龐安時認為人五臟有大小、長短、厚薄、緩急[13] 不同飲食應隨之而異。張從正提出飲食相「五臟之所宜母使偏傾可也」[2] 。忽思慧主張「使以五味調和五臟」[9] 飲食養生鬚根據人的體質及飲食物的性能合理調配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5 飲食順應四時變化:
宋‧陳直認為春季飲食「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季飲食「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14] 。忽思慧提出「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治其寒[9]。這些四季飲食的養生要則對健身延年有一定意義。
我國古代的飲食養生方法在近年來對長壽老人的調查中不斷得到印證。章娜英等對浙江部分地區的376 90 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老人飲食以大米為主葷素搭配不偏食饑飽適中[15] 。陳傳欣等報導沂蒙山區部分縣市的34 位百歲老人飲食均以粗雜糧和素食為主無偏食者[16]
王羨懿等對新疆和田地區213 位元百歲老人的調查結果顯示飲食以粗糧為主多素食食水果與長壽有[17] 。可見飲食以素淡為主合理搭配、調節不偏食不過饑過飽等為飲食養生的主要方法。
總之食補(合理飲食) 為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筆者強調飲食養生的重要意義目的在於引起人們重視合理飲食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出現盲目「藥補」的不良傾向。
飲食調護的原則
1.營養支持
中醫素有「以臟補臟」說法如食心補心、食肝補肝等
可作為調理患者飲食的參考。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
應儘量通過飲食提供營養以保證人體機能的需求。對於
普通患者飲食以清淡而富有營養的流食或半流食為宜
稀粥、稀麵條、菜湯等這些食物易消化吸收不會加重脾胃運化吸收負擔可促進病體康復。對於一些慢性虛弱病證
建議提供肉類或乳製品這些食物補養力大適合虛體需
能促進機體功能恢復。
2.避免偏食
根據中國醫學對食物性味的分類食物有寒熱溫涼之性和辛甘酸苦鹹五味之分五味可入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土、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等。古人云「酸傷須、苦傷氣、甘傷肉、辛傷皮毛、鹹傷血」所以合理的飲食搭配才能使五臟各得其味才能達到臟腑組織器官功能的協調運行。如過嗜一種或幾種飲食則會傷及相應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衡從而不利於維持機體正常功能不利於疾病的康復。
3.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因為飲食不節時暴飲暴食最易損傷脾胃。所以無論從養生保健和病體康復角度看飲食必須有節。人們常說的「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是飲食有節的的具體體現。既要保證人體所需營養又要防止脾胃損傷是飲食調護的關鍵所在。
飲食調護的臨床辯證應用
1.脾胃病證
脾胃病證包括胃脘痛、嘔吐、泄瀉、便秘等系脾胃運納
失常所致。飲食宜進清淡的疏菜營養豐富的瘦肉、雞蛋、
魚類等。忌食生冷油膩、煙、酒、辛辣刺激及土豆、黃豆、白薯等易脹氣食物。飲食以軟、爛、少量多次為原則。脾胃寒涼宜食溫性食品;胃熱者忌辛辣可酌進水果或果汁胃酸過多可多食麵食胃酸缺乏可於飯後食少許醋或山楂片;腹瀉者以少油半流質或軟飯為宜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涼滑潤食物。嘔吐劇者應暫時禁食好轉後再進全流或半流質飲食逐漸恢復軟食、普食。嘔吐期以蔬菜為宜緩解期漸增少油葷菜切忌飽食。
2. 肝膽病證
如黃疽、腹脹等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關。飲食宜為清淡蔬菜及營養豐富的瘦肉、雞、魚類等食物忌食油膩生冷、辛辣食物急性期以素食為宜多食新鮮水果緩解期或恢復期可進葷食。水腫者還應忌鹽肝昏迷患者應控制動物蛋白的食入量。
3.肺部病證
以咳嗽、咯痰、肺癰、懸飲等為主證飲食宜清淡素食多食水果。忌食生辣、油膩、甜黏類食物禁煙酒。咳嗽痰黃可選枇杷、梨等清熱化痰之品;痰中帶血宜食藕片、藕汁等清熱止血; 痰白清稀不宜食用生冷瓜果。肺陰虛可選食百合、銀耳、甲魚等滋陰補肺之品。哮喘病人常與過敏有應禁食發物類。
4.心臟病證
以心悸為主證飲食宜清淡、低鹽。可食用富含維生素B 和維生素C的豆製品; 油脂以植物油、玉米油、菜子油為主。忌食高脂、高膽固醇類食物及辛辣刺激及煙酒、濃茶、咖啡。山楂、大蒜有降血脂的作用芹菜有降血壓的作用可指導病人經常食用。
5.腎部病證
以水腫、消渴、淋濁、遺精等為主證。宜進食清淡、營養豐富的食物及各種動物補養類食物。忌食鹽、鹹過度和酸辣過度的刺激品乳糜尿應忌食脂肪、蛋白類食物。水腫者可食用冬瓜、赤小豆以利尿消腫腎虛者可選用牛、羊及蛋類。若需補腎填精可選用甲魚、烏賊魚、胎盤、牛羊骨髓。消渴病人需控制米麵主食多食蔬菜、瘦肉充饑。腎衰病人應補而有節主要節制米、豆類食品食用魚肉時以蒸煮、做湯為宣不宜炸、炒。
6.外感病證
與外感風邪有關以發熱為主、如感冒、中暑、痢疾等。疾病初起低熱期可素食或少油葷半流飲食。高熱期宜食素食、流質及清涼飲料如米湯、綠豆湯、西瓜等。退熱期宜素食半流質及少油適量為宜。恢復期、宜進軟食或普食但宜清淡少油膩。
    綜上所述中醫飲食調護是我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飲食調護在臨床中的辨證應用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中醫飲食調護是臨床中行之有效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資料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糖尿病腎病水腫發病特點的中醫認勢

糖尿病腎病水腫發病特點的中醫認勢
   吳龍源醫師
糖尿病腎病(DN)又稱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嚴重的微血管併發症也是糖尿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腎病發生率隨糖尿病類型不同而不同,Ⅰ型糖尿病病人占25% ~30%, Ⅱ型糖尿病病人占25% 左右。目前糖尿病腎病在終末期腎功能衰竭中占首位約占30%。臨床糖尿病腎病早期一般沒有水腫水腫往往發生在糖尿病腎病Ⅳ期之後伴隨大量蛋白的丟失。糖尿病腎病屬於中醫的腎消、消腎、下消、水腫、尿濁、關格等範疇。
筆者在臨床治療糖尿病中以下經驗與同業及官心健康者共享。
糖尿病腎病水腫的發病特點
1.水同病但氣病在血病之先血病又在水病之先這與原發性腎病的水腫正相反。因為必損腎之絡脈方成水病。初病則氣結在經久病則血傷入絡。
2.病位在腎絡血不利則為水  腎絡為損傷的核心部位血病→絡損→精微洩漏→水病血病、絡損、水病並存脈損與絡損並存。
3.血脈失養血不榮則為水  精微滲漏血絡失養血變為水。血、水、脈之間的關係為血為舟水為波脈為航道。
4.毒瘀互結  糖尿病腎病晚期尿量短少體內毒素排不出去與瘀互結合而為病。
5.陰虛水熱互結  絡損引起陰傷表現為細胞內液不足而細胞外液增加虛熱與水濕互結。
6.晚期以腎陽虛為主心陽脾陽受累濁毒瀦留易虛易實。
7.繼發性糖尿病引起的水腫病情複雜。
糖尿病腎病水腫的飲食治療很重要,原則上要限鹽、限水、限蛋白。但是低鹽飲食,病人往往食欲受影響,而營養物質的補充對患者來說又十分重要,所以除了按腎衰病人每天給予鹽3g 左右以外,還可以選擇無鹽醬油,保證食欲。要選擇優質蛋白(雞、魚、肉、蛋、奶),保證每天不低於40g,大致相當於每天一個雞蛋、一背杯奶、一兩瘦肉、一兩魚。並不是什麼都不讓吃,以營養不良為代價,換取尿蛋白的減少,這是十分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