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鼻咽炎的病因病機與臨床症狀
吳龍源 醫師
鼻咽炎是鼻咽部粘膜、粘膜下層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症,本病發病部位在鼻咽部,由於其發病部位隱蔽,且常與鄰近器官疾病並存, 如鼻竇炎、扁桃體炎等,其症狀與咽喉炎、鼻炎、梅核氣有相近之
處。從解剖來分析,鼻咽部是咽的一部分,稱為上咽。因此,鼻咽炎屬於咽炎的一種,以慢性鼻咽炎較多見,其症狀較之單純性咽炎有所不同。
一、病因病機
慢性鼻咽炎的發生,多是由於外感病後餘邪未盡,或粉塵、濁氣的刺激,或煙酒過度,偏嗜辛辣等,以致臟腑功能失調,肺腎陰液暗耗, 脾胃虛弱,肝氣瘀滯等。其病因包括:局部因素———急性咽喉炎、急性鼻咽炎、扁桃體炎反復發作;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鼻竇炎,鼻咽部的炎症等,各種鼻病長期張口呼吸及炎性分泌物、鼻涕後流,經常刺激咽部; 長期煙酒過度,或受粉塵、有害氣體刺激。職業因素如教師,歌唱家等用咽嗓過多也與本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全身因素———各種慢性病如下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瘀血性改變,個人的體質的因素,內分泌紊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維生素缺乏,免疫功能紊亂等可繼發本病。
其病機主要有: 肺胃痰熱內蘊, 複感外邪;外感後餘熱未清傷及陰液,病久,肺腎陰虛.痰淤阻滯;脾胃虛弱,脾胃失於健運,水穀不化精氣,不得上輸於肺,而下流成為濕濁,濕濁停滯,脾胃不能運化水穀精微,濡養清竅;肝鬱氣滯,清瘀阻絡。
一、臨床症狀
鼻咽部中醫稱為頑顙,系指咽後壁上方的後鼻道,是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通道。《靈樞‧憂恚無言》篇曰:「頑顙者,分氣之所泄也。」《太素》言:「喉嚨上孔名頑顙。」張志聰注曰「頑顙者,齶之上竅,口鼻氣及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泄,謂氣之從此而出於口鼻者也。」張景岳則進一步解釋道: 「頑顙之竅不開,則清氣不行,清氣不行,則濁液聚而不出,由於分氣之失職也。」
其證候表現為:患者常自覺鼻腔後部不適,可見有乾燥、灼熱、疼痛、癢澀、或有異物感等,有粘稠樣分泌物不易咳出,病人常吭、喀清利咽部,或回吸以排除粘痰而後快,吭吭咳咳成為習慣。有的耳內微痛聽力稍下降、輕度耳鳴;有的鼻塞,前額及巔頂疼痛。全身一般無明顯不適。嚴重者有咽痛、頭痛、乏力、消化不良、低熱等症狀。鼻咽部檢查見鼻咽部及後鼻孔粘膜暗紅無澤,偶見粘膜水腫充血,其表面或覆有稠厚之分泌物。有醫家指出本病鼻咽部觸痛明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