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優勢
吳龍源 醫師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徵。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而以高血糖為主要標誌。其中大約有60% 以上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久之導致心、腎、眼和下肢等嚴重慢性併發症,使患者致殘、致死。
由於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模式現代化, DM 和其併發症發病率上升很快,尤其因糖尿病併發症致死率已上升到疾病因素類的第三位,直接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亦造成巨大人力財力損失,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防治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西醫傳統控制血糖、血脂的治療方法,雖然可以使患者的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但是患者的某些自主症狀、微循環障礙和其他病理改變並未明顯改善,故很難防止微血管、神經等併發症和心肌梗死的發生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思路
糖尿病與中醫學的消渴、消癉、消中等相類似,其併發症則包含心、腦、腎、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及感染等更多範疇。中醫學認為其發病根本是正氣不足,《靈樞‧五變篇》謂:「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其外因為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形體肥胖,情志失調,外感六淫或邪毒,勞欲過度,耗損陰精等。其病機為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隨病情進一步發展,陰虛燥熱更甚,加之本虛,則出現氣陰兩虛、脈絡瘀阻等病機變化,並在此基礎上變生諸證。即氣陰兩虛及血瘀是糖尿病併發症產生的病機基礎。
現代醫學則認為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是由於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廣泛的微循環障礙,缺血缺氧造成平滑肌損傷、血小板功能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導致心臟微血管、小血管病變,腎小球微血管病變,腦血液循環障礙,神經、血管營養障礙等;並且毛細血管基底膜和系膜蛋白糖基化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加之動脈粥樣硬化,最終致血腔狹窄,導致大血管病變; 而由於代謝紊亂,營養不良,白血球趨化功能、吞噬功能及殺菌功能降低,對感染易感性增加。這些病理改變皆可由中醫的氣陰兩虛、血瘀之病機概括。
現代研究亦顯示,中藥在降低和穩定血糖、改善胰島功能方面有明確作用,同時具有降血脂、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液流變學及降低血尿素氮水準、防止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作用,而且中藥是通過改善微循環障礙始發的各個環節起作用的。從而能通過降糖、降脂、阻止由代謝紊亂引發的病理改變三方面來防治糖尿病併發症,並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
另外,在臨床中,中醫的治療並不僅僅是單純的針對某一疾病。中醫學在治療中更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統一。重視人的精神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強調從內外環境兩大方面綜合考慮疾病,認為疾病的發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自然、社會、心理因素都是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故在疾病的治療上中醫採取十分廣泛的綜合治療,以恢復人體的最佳狀態為目標。因此,中醫學在本質上可認為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次,中醫學重視治未病,強調「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所以,無論從對糖尿病的認識還是治療上,中醫藥都有可取之處,有望成為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廣應用。而運用中醫藥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具
體思路,首先應掌握主要病因,即以扶助人體正氣為主,針對主要病機,採用益氣養陰、活血祛瘀為主要治法,早期應用,並根據不同外因、症狀、體徵施以辨證加減。不僅僅以單純降低血糖為目的,而是以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強調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為目標。其次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標本兼治。充分發揮西藥降糖的優勢及中藥調節整體、改善全身血液循環的優勢。並注重生活調理,以飲食、運動、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