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
吳龍源 醫師
中醫學無骨質疏鬆症之病名。骨質疏鬆症臨床症狀及發病機制與骨痿等頗為相似,屬中醫的痿證範疇。骨痿始見於《素問‧痿論》:『骨主身之骨髓----腎氣熱, 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言之本在腎,病在骨。《素問‧逆調論》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又說:『丈夫----七八肝氣衰(指男人56歲後),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 形體皆極。』李東垣曰:『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則骨乏無力,是為骨痿,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也。』說明本病的發生和發展與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脾氣虧虛和肝血不足等有密切關係。
1.腎精虧虛論
腎藏精,在體為骨,生髓,為先天之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腎生骨髓。』《素問‧痿論》云:『腎主身之骨髓。』腎主身之骨髓的功能,實際上是腎精及腎氣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具體表現。腎藏精,精生髓,髓居於骨中稱骨髓,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其充在骨』。只有腎精充足,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養,才能堅固有力;若腎精不足,骨髓化生無源,不能營養骨骼,便會出現骨軟無力,易於骨折等骨質疏鬆症表現。
腎精虧虛者臨床上可見腰背疼痛,腰膝酸軟,受輕微外力或未覺察明顯外力,即可出現胸、腰椎壓縮骨折。駝背彎腰,身高變矮,畏寒喜暖,小便頻數,且夜尿多。另外還會伴有手足心熱、咽乾口燥等。
2.脾氣虧虛論
脾主肉,脾虛致骨痿,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充養腎精。所謂『腎之合骨也,其榮在發,其主脾也。』(《素問·五藏生成篇》) 。若脾氣虛弱,運化不力,脾精不足,則腎精乏源而致骨痿。脾氣虛弱,中陽不振,氣血不足,津液不布,肌肉消瘦,倦怠乏力,肢體痿弱不用,則致骨痿。脾氣虧虛者臨床可見腰背疼痛,肢體倦怠,納少脘脹,形體虛腫,肌肉消瘦,面色萎黃或白,少氣懶言,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脈緩弱。
此外,還有肝腎虧虛型、氣滯血瘀型、繼髮型等,均應屬於虧
虛或衰弱的範疇。
中醫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
中醫認為本病起病隱襲,發展緩慢,多在中老年後發病。腎精虧虛,脾腎氣虛為本,瘀血阻絡為標,是該病的成因。故有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及脾虛。亦可挾寒挾濕,挾熱挾瘀等。臨床上患者往往表現為全身骨節疼痛,腰膝酸軟,頭暈神疲體倦,四肢乏力,食少納差,腹脹便溏,少氣懶言,脘腹不適,或四肢關節變形,活動不利,日輕夜重,面色晦滯,口乾,舌紅少苔或舌淡苔白,脈細或沉細無力。治以補腎壯骨為主,健脾益氣活血通絡為輔。
骨質疏鬆是緩慢的過程,往往都在生活中不知不覺患病。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宣導的是未病先防。注重基礎措施,調整生活方式,如適當營養、戒煙、少飲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飲料、適當進行體力活動、經常曬太陽、補充適量的鈣和維生素D 等維持骨健康的基本補充劑、在日常活動中預防跌倒等。這些基礎措施非常重要,能夠明顯減少或推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