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
吳龍源 醫師
過敏性鼻炎中醫稱為『鼻鼽』或『鼽嚏』。《內經·素問》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過敏性鼻炎為身體對某些過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呈現以鼻粘膜病變為主的一種異常反應;主要症狀為發作性噴嚏、流鼻涕、鼻塞、鼻癢、眼睛癢等,鼻腔檢查多見鼻粘膜蒼白水腫,鼻甲腫大。
過敏性鼻炎患者,易合併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疾病,
而且通常有家族史。過敏性鼻炎又可分為季節型和長年型兩種,季節型過敏性鼻炎與花粉有很大關係,長年型過敏性鼻炎則是由於對環境中之灰塵、動物皮屑、冷熱空氣、油漆味引起過敏,少部份人對蛋、牛奶、魚等食物亦會過敏。有些人自認為感冒終年不斷,其實很可能是過敏性鼻炎,而非感冒。
西藥治療過敏性鼻炎主要就是抗過敏以及對症,運用抗組胺藥物以及激素類藥物治療,雖能控制症狀,但服用後會出現嗜睡、困倦、口乾等副作用,而且眾所周知,激素副作用很多,長期服用產生的副作用往往超過了疾病本身對人體的傷害。中醫經由整體觀念以及辨證論治,治病求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採用中藥以及針灸治療已經顯現其優勢。
中醫學認為,肺為嬌臟,外合皮毛。如果脾肺氣虛,腠理疏鬆,則易使風寒之邪外襲而發病。常見症狀為,病初為陣發性鼻癢,繼之連續噴嚏,少則一次幾個,多則幾十個,急性發作時,常有多量水樣鼻涕流出,間歇性或持續性鼻塞,還可出現暫時性嗅覺減退、頭痛、耳鳴、流淚等症狀。《臟象》曰『肺開竅於鼻,肺屬金、腎屬水、金水同源』。肺氣虛弱,易受風寒,肺脾氣虛,水氣泛鼻。腎者主水,腎氣虧虛,氣不歸元,致噴嚏頻頻,清涕不止,治療多採用宣肺,健脾,補腎,固表止汗之法,其中益氣固表為基本治療方法。
按照中醫理論,肺主皮毛,開竅於鼻,肺氣虛不能宣發衛氣,則營衛不和,機體衛外功能低下,易致外邪侵襲。肺氣的充實,有賴於脾臟化生水穀之氣以供養,如果脾氣虛,運化功能失常,不能將精微物質(營養) 運送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個器官,則肺氣必弱,鼻易受病。所以上述各型中,均採用益氣固表之法。而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中藥黃芪、白朮、防風等均具抗組織胺作用,能有效增強人體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調節人體免疫,阻斷變態反應,達到治癒本病。
此外,如果配合針灸治療則效果更好:以鄰近取穴與循經取穴相配合為原則,以達到通調經氣,宣通鼻竅的作用。主要穴位為風池、曲池、迎香、鼻通、列缺、夾鼻、合穀,配穴為足三裡、肺俞、脾俞、腎俞。每次留針20分鐘 ,中間行針二次,四周為一個療程。若採用耳針治療,主要取穴為鼻、肺、腎上腺、內分泌、風溪、脾、腎、平喘,鼻為相應部位取穴以促進鼻部的血液迴圈,消除局部炎症水腫;內分泌、腎上腺、風溪可抗過敏、增強機體免疫力;肺益氣固表扶正以宣通鼻竅;脾、腎健脾化痰以培土生金,補腎固本,提高抵抗外邪的力量。
此外,加強鍛煉,適當運動,以增強體質;儘量避開過敏源;避免過食魚、蝦等物,平時少食寒涼生冷之食物對避免發作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