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學的健康觀與疾病觀 吳龍源 醫師
『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是中醫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狀態的總體概括。中醫認為人類是宇宙萬物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自身的中和、平衡、協調,人體必須與生存環境的宇宙萬物中和、平衡、協調,人才是健康的,這就是天人合一與人身一小天地的中醫世界觀。因此,中醫對健康的觀念從來都是整體的、系統的、多元的、綜合的、平衡的觀點。其中陰陽、四時、臟腑、邪正幾個方面的動態演變,決定了人體是健康抑或疾病。
先說陰陽,它是太極學說演變出來的宇宙萬物本質演變的總綱。《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人與天地萬物皆有陰陽,陰陽二者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陰陽的消長盛衰決定著人的生老病死,健康與疾病;陰陽的中和、協調、平衡是人類健康的根本保障。中醫認為陰陽的消長盛衰處於動態的平衡,就是健康的人,亦稱『平人』。故《內經》說:『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反之,如果陰陽的消長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和範圍,致使陰陽的動態平衡遭受破壞,呈現異常的病理狀態則發生疾病。故《內經》又說:『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不勝其陽,則脈流勞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陰陽乖戾,疾病乃起』。因此,中醫防治疾病與保障健康的根本目標與總原則是調和陰陽,即『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其次說四時(四季)。四時指人類生存的外環境,氣象等因素。人與外界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外界環境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健康的人必須『人與天地相應』。故《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為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第三是臟腑。中醫認為人體生命活動以五臟為中心,結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氣、血液、津液、形體官竅,通過經絡相互絡屬共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些臟腑經絡之間,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協調統一,以維持人的健康狀態。一旦臟腑之間的協調統一遭到破壞即形成疾病。
第四是邪正。中醫認為,『正氣』為『邪氣』是任何疾病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的一對基本矛盾。他們之間的消長盛衰,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起著極其重要的根本性作用。其中,『邪氣』(一切外源性或內源性致病因素的總稱)是發病的條件,『正氣』(正常人體調節、自穩、修復機能、內外環境的適應機能與抗病機能的概括)是發病的根據,邪氣要通過正氣內虛才起作用。在健康與疾病之間,中醫學特別強調正氣在維護人體健康中的重大作用,故《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內外調和,邪不能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張仲景也強調:『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可見,中醫認為,人體健康與疾病與否,是以『正氣』是否內虛為前提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