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咳嗽中醫的臨床處理原則
吳龍源醫師
咳嗽是臨床常見並需處理的病症。由於引起咳嗽的病因雜亂,加之其臨床表現極具多樣性,使臨床辨治存在困惑,直接影響著臨床效果。述於下。
<1> 急性咳嗽辨寒熱,莫忘因燥因火
急性咳嗽多為外感六淫之邪,其中感傷寒、熱、燥火最為多見,緣由季節氣候寒暖變化,或養護不慎,或當令氣候乖異,過燥、熱極均可從皮毛侵襲肺竅,導致肺失宣肅而致咳嗽。正如清代名醫程鐘齡所言: 肺“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溫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傅之火,自內攻之則鳴。”臨證診治應把握內外諸邪幹肺,而重點在治肺兼以祛邪,即所謂咳病雖多,無非肺病。作者常用麻黃湯、三拗湯、華蓋散之屬,合止嗽散化裁,治療風寒所致咳嗽; 出現寒包火證用麻杏石甘湯,素有痰飲伏肺,以小青龍湯加減。風熱犯肺者,常用桑菊飲加減; 時行溫熱所致咳嗽,善用重劑銀翹散和千金葦莖湯化裁治療。對於因燥所致咳嗽,常用桑杏湯合沙參麥冬湯之屬。火熱致咳,常用瀉白散、清肺飲之屬加減,但要病退藥止,避免過劑傷正。
<2> 慢性咳嗽查病源,需別在肺在胃
慢性咳嗽多有陣咳頓咳,反復發作,常用止咳之劑惘能收效等特點。咳非肺病專利,“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此時應分別病原屬肺屬胃; 屬肺者,臨證先分有痰無痰,有痰色黃質黏者,治以清熱化痰; 痰多色白質稀者,屬脾虛寒濕,治以溫脾助運除濕。無痰慢咳、陣咳時作多屬火,咳聲高亢為實火,輕咳少氣為虛火,分別清熱瀉火、滋陰降火治之。
慢性咳嗽屬胃者,多見脾胃虛弱,納食不香,或食後脘脹,多伴有噯氣、嘔吐、胃痞、便秘或不爽,多于情志不舒或勞累後出現咳嗽發作,甚至咳喘憋氣。診治應別胃氣上逆之因而治之。肝胃不和之氣逆干肺者,疏肝和胃、降氣肅肺為法,常用柴胡舒肝散合二母甯嗽湯之類; 脾胃不和、肺胃氣逆者,健脾和胃降逆,作者常用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合香砂六君湯之屬加減。便秘不爽者,為腑病及臟,腸病涉肺,治以通便宣肺為法,應於『肺與大腸相表裡』,常用
宣白承氣湯類方。
作者臨床治療常見胃食管逆流性咳嗽,患者出現典型反流症狀包括胸骨後燒灼感、反酸、噯氣、胸悶等,則依據舌脈辨治,收效顯著; 對有些患者沒有上述症狀,咳嗽是其惟一臨床表現者,也要留意調節脾胃的重要意義,必要時用和胃降逆之品伍用,以藥試病,可收護胃止咳兩全之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