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小兒過敏性咳嗽的成因與診斷
吳龍源 醫師
過敏性咳嗽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西醫學認為該病多在接觸過敏原或刺激性氣味後發作,夜間及晨起明顯,使用抗生素及鎮咳藥治療無效;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常被誤診為感染性疾病,造成濫用抗生素而貽誤治療。若失治誤治,則可使病情遷延不愈,導致氣管、支氣管黏膜損傷,而發生哮喘。
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危害兒童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疾病。中醫藥在防治該病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以下談有關中醫在這方面的論點:
<1>病名以『風咳』論
關於過敏性咳嗽的中醫病名,中醫界至今未統一,有『咳嗽』 『風咳』『風嗽』 『痙咳』 『肺痹』 『哮喘』 『喉源性咳嗽』等。該病雖然西醫學以前多屬「哮喘」範疇,但不符合中醫學『哮喘』病名的命名原則,『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該病既無哮鳴音,一般也無氣喘症狀,故不應歸入『哮喘』範疇。前人有『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
謂之嗽』,同時根據本病的臨床特徵:剌激性乾咳、無痰或痰少、咽癢,甚則胸悶不舒,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等分析,其病因與六淫之首風邪密切相關,『風盛則攣急』『風盛則癢』;其症狀以乾咳為主,故中醫命名為『風咳』較為貼切。
<2>病因『風邪”為主
過敏性咳嗽的兒童多是過敏性體質或敏感體質,或有嬰幼兒濕疹、過敏性鼻炎等病史,其咳嗽多表現為突然發作,陣發性連聲咳,咽癢,咽乾;而接觸到某些致敏因素,如花粉、煙塵、異味氣體、冷空氣、過食生冷鹹酸等容易誘發或加重咳嗽症狀,有時會表現為難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晨起或夜間較重。亦同時伴見鼻眼作癢、流涕、流淚、咽癢、晨起打噴嚏等症狀,有時還伴有皮膚瘙癢、蕁麻疹等臨床表現。而咳嗽發作迅速,時發時止,易於反復,體現了“風之善行數變”“風盛則攣急”“風盛則癢”“風盛則動”等風邪的致病特點。
因此,作者認為風邪是引起小兒過敏性咳嗽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素問·風論》云:“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
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河間六書·咳嗽論》指出:“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故咳嗽常以風邪為先導”。韓教授認為,中醫所謂的“風邪”應當包括外界某些可吸入性的致敏性物質,如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現代醫學認為過敏性咳嗽與炎症因素、神經因素及病原體對支氣管上皮的直接損傷等所導致的氣道敏感性增高密切相關。
因此,感受風邪,則會出現氣道攣急的表現,如陣發性、
連續的刺激性咳嗽,重者甚至出現胸悶等症狀。
<3>『風痰』相兼為患
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肺失通調,津失輸布,凝聚為痰;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痰濁內蘊,久之不去,容易形成過敏體質。由於小兒冷暖不能自調,稍有不當,易感受風邪,風邪無論從口鼻而入,還是由皮毛而侵,均首先襲肺,前人有『風邪上受,首先犯肺』『天地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肺先受之』一說。肺被邪侵,失于宣肅,氣機運行不暢,津液輸布失常,久聚成痰,風痰交阻,相兼為患,使肺氣郁遏不宣,清肅之令失常,氣道不利,肺氣上逆,因而發為咳嗽。風因痰阻則難祛,痰因風動而難化,風痰膠阻,困遏肺絡,既影響肺氣的宣肅,久則又影響肺血的運行,導致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4>祛風化痰、抗敏肅肺是治療原則
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肺,主要的病理因素是風痰,主要的病機是風痰內蘊,氣道不利,肺失宣肅,因此其治療原則應為祛風化痰、抗敏肅肺。
本病由風邪引動體內痰邪而發病。風邪外襲不解,內侵於肺,引動痰邪,痰阻氣滯,升降失調,導致肺失宣肅,而見咳嗽不止。此時僅疏風祛邪,往往由於風因痰阻而不易外解;僅用化痰之法,又痰因風動而不易化除;故應祛風與化痰並施,使風去痰化,肺司呼吸、主宣肅的功能得以恢復,疾病方能痊癒。咳嗽暫平後,尚不可鬆懈,仍需扶正固本,結合患兒肺脾腎不足而調補之,逐步改善體質,以期杜絕生痰之源,增強體質,減少發病。
過敏性咳嗽,西醫學以前認為就是咳嗽變異性哮喘,現多數認為是變應性咳嗽,屬於慢性咳嗽,目前尚無公認的標準,以下標準供參考:慢性咳嗽,多為刺激性乾咳;肺通氣功能正常,氣道高反應性陰性;具有下列指徵之一:
(1)有過敏性疾病史或過敏物質接觸史;
(2)過免原皮膚試驗陽性;
(3)血清總IgE或特異性IgE增高;
(4)咳嗽敏感性增高。作者認為該病應屬中醫咳嗽
之『風咳』範疇。作者認為中醫的『風咳』,不一定要符合西醫慢性咳嗽大於8周的病程要求,當咳嗽經過2周以上的積極治療(包括西醫藥的抗生素治療)無效,且排除支原
體感染、結核感染等,追問病史有濕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史,咳嗽以刺激性的乾咳為主者,就可按『風咳』進行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