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消化性潰瘍的病因與病機及臨床症狀
吳龍源 醫師
傳統中醫學上認為飲食不節,三餐不定時;情緒不定所傷,肝鬱氣滯,肝氣犯胃;外邪侵襲,寒氣客胃;脾胃虛損,升降失常,都是胃脘痛、胃痛的病因。現代醫學則認為胃炎、潰瘍、胃癌等疾病雖都以胃痛為主症, 但胃炎、潰瘍、胃癌在胃病中,病情分別處於輕至重惡化發展中的不同階段;除飲食因素外,精神因素、濫用藥物等都是誘發潰瘍的病因。
消化性潰瘍的病變在胃。在生理上,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若飲食不節、三餐不定、肝鬱犯胃、寒氣客胃都能引起胃失和降,使食濁滯留於胃,腐爛胃壁。胃絡瘀滯,日久血敗,造成胃壁腐爛。經由X-光鋇餐顯影照射和胃鏡檢查可證實消化性潰瘍的基本病機是絡瘀血敗,胃體腐爛。
邪濁腐蝕胃壁則胃痛;胃壁受損,蠕動、排空、主降功能受到影響則脘腹脹滿、納差、噯氣;潰瘍損及幽門、胃竇則嘔吐;潰瘍深入肌層, 侵及脈絡,脈絡破損,血液溢出則嘔血、吐血、黑便;失血過多,則見面色蒼白或萎黃、四肢厥冷、脈微的氣血兩脫證;潰瘍日久,胃濁不降,病及脾不升清,氣血生化貧乏,則乏力感、少氣、疲憊;潰瘍穿破胃體,濁物漏至腹腔,則成壞證。
消化性潰瘍初期為食濁( 濕濁) 邪熱壅結,病證屬實;日久脾胃升降失常,則為正虛邪實。實證多為寒飲(邪) 留(客) 胃,胃降受約,寒凝血滯;食( 濕) 熱聚胃,腐蝕胃壁;肝鬱氣滯,胃失和降,影響胃的通暢,輕則胃體充血、水腫、黏膜受累而成炎變;重則絡瘀血敗, 瘀熱(毒) 腐蝕胃壁而成潰瘍。虛證多因潰瘍日久,實熱熾盛,胃陰受灼則為胃陰虛;化源不足,脾胃俱損,則脾胃陽虛;絡傷亡血,嚴重者則氣隨血脫。
消化性潰瘍的臨床主要症狀:
消化性潰瘍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潰瘍好發於胃體小彎、胃竇部及十二指腸球部(胃底、胃大彎少見) 。臨床表現為上腹疼痛不適,慢性週期性發作;常見於空腹時疼痛,進餐後消失;易發生在下午、晚上或半夜;疼痛性質以刺痛、灼痛、鈍痛或劇痛為主;疼痛部位多在上腹正中,胃潰瘍一般在劍突正中偏左,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常在腹部正中偏右,當後壁潰瘍穿出漿膜層時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常伴胃脘痞脹、泛酸胃口不好、噁心嘔吐、大便不調、乏力感及少氣等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