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與亞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的十個標準:
1.精力充沛,對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樂觀,積極,勇於承擔責任.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抗病能力強,對一般感冒,傳染病具有抵抗力.
6.體重適中,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浮腫.
8.牙齒清潔堅固,無缺損,無痛感,無齲齒,齒跟色澤正常,
無出血現象.
9.頭髮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活動感到輕鬆.
綜上所述,現代健康的含意大致包括四個方面:
生理健康--à人體結構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à情緒穩定,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知足常樂, 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具有同情心.愛心,與人和睦相處,善
於交往.
道德健康----道德的最高標準是無私奉獻,最低標準是不損害他人.
適應健康----能夠適應和勝任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角色.
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
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
及時的糾正,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很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包括:心理障礙、胃腸道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煩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脹、心慌、胸悶、便秘、腹瀉、感覺很疲憊,甚至有得了重病的感覺。然而體格檢查並無器官上的問題,所以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除了疲勞和不適,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發脾氣等應激狀態下,很容易出現猝死,就是『過勞死』。
有人提出亞健康狀態的五個主要範疇:
1. 指身心不適應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症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往往難以確診的情況;
2. 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尚未形成確鑿的病理改變;
3. 一時難以明確其臨床病理意義的症,如疲勞綜合症、憂鬱症、神經衰弱等;
4. 某些病進入恢復期表現出來的虛弱及種種不適;
5. 在人體生命週期中衰老引起的組織結構老化與生理機能減退所出現的虛弱症狀。
人類永遠健康的夢想也許早就離我們遠去,因為疾病已不再主要
由致病性生物因素導致, 更由於體質因素、生活方式、環境污染、社會競爭帶來的衝突和壓力等因素所導致。生產力的進步給我們帶來
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與現代文明相伴的威脅我們健康的因素,使人們進入亞健康的身心低質狀態。
病因
1.情志心理因素: 中醫認為,情志因素直接作用於臟腑引起機體的生理發生變化,如思慮勞神太過會導致心脾兩虛,出現健忘納呆等;鬱怒傷肝,會導致肝氣鬱結、氣血不調,出現煩躁頭痛等症。不良個性者往往有不合理的信念和認知方式,由於心理不健康,往往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導致七情變化過於激烈,從而加速了由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狀態的轉化過程。中醫形神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及情感活動是以健康的機體作為物質基礎的。形神二者在病理上相互作用,神傷及形,形傷及神,神情之傷往往是形體病變的先導,也就是說在悲觀抑鬱、思慮不解的心境下,亞健康乃至戒備狀態將如影隨形。
2.氣質體質因素: 不同體質、氣質類型其生理病理表現都有一定差異, 同時也和疾病的傾向有關係。處於不良、病理體質的人不但軀體處於亞健康狀態而且心理狀態也多不健康,體現出心身兩方面的不佳狀態( 亞健康狀態) 。
3.社會環境因素: 不同的個體在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會有不同的反應。常見的不良因素有射線、噪音、疲勞、環境污染、社會競爭、人際衝突等,使得人們的抵抗力下降,心身疲勞。
4.不良生活因素: 缺乏鍛煉、煙酒嗜好、飲食起居不合理等。
臨床現象
亞健康必須是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其症狀包括
1. 身心輕度失調狀態: 表現為有時出現疲勞不堪,情緒低落,心情鬱悶煩躁, 納呆失眠等身心失調症狀;
2. 潛臨床狀態: 指已經出現了與某些疾病有關的高危傾向,潛伏著發展成為某病症的極大可能或發展態勢。
3. 中醫學對亞健康的描述很普遍,常見於雖然西醫檢查不出具體病,但是病人卻經常出現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無華、手足心熱、頭暈目眩、健忘耳鳴、失眠多夢、納呆腹脹、少氣懶言等症狀,中醫辨證多屬於各種虛損證候、氣血失調、痰濕阻滯等證。而往往這些不同的改變與人的體質。氣質有密切的聯系。如陰虛體質多發熱、消瘦,陽虛體質多畏寒神疲等。
預防方法
1. 改善體質,預防為主:人的體質是相對穩定的個體特徵,具有可變性,因而體質也是可以通過干預手段加以改善的,體質的改善無疑會減少亞健康狀態並且能使亞健康向健康狀態轉化。
2.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早期認識亞健康狀態,採取積極的方式以防止其轉變為疾病狀態; 針對亞健康狀態,除了心理治療、社會支援等,還應大力開發適應於不同氣質類型及體質特徵的中藥方劑,心身並治,達到以人為中心的個性化治療的最佳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