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病的認識和治療原則
吳龍源 醫師
胃食道逆流病(簡稱GERD)患者常主訴胸骨下燒灼感,
反酸,噯氣,咽部如有物堵或有梗塞感,甚者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狀,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逆流進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損傷,產生食管黏膜炎症。內鏡檢查食管下端黏膜有糜爛破損,稱為反流性食道炎,未見黏膜糜爛的,稱為非糜爛性逆流病(NERD),食道黏膜下端出現單層柱狀上皮,並有腸化生的稱為Barrett食管。臨床上非糜爛性反流病十分多見。
傳統認為胃食道逆流病的演變過程,是從非糜爛性逆流病發展為逆流性食道管炎,然後演變為Barrett食道,目前有人提出非糜爛性逆流病,逆流性食道炎,Barrett食道,是一種疾病譜中三種獨立的疾病,每一過程或臨床表現,均有獨立的發病機制和合併症,相互間沒有關係。正常人也可出現生理性逆流,但不會引起食道黏膜損害。
中醫對本病早有認識和記載,認為本病屬於中醫「吞酸」、「嘔吐」、「鬱證」、「反胃」、「氣噎」等範圍。這類病人主要表現有胸骨下燒灼感,胸膈滿悶,噯氣頻作,咽緊不利,有梗塞感,反酸,反食,甚或胸背脹痛,吞咽難下,嚴重時氣塞胸中,膈咽不通。胸骨下燒灼感(俗稱胸骨下燒灼感),是GERD的主要症狀,中醫對胸骨下燒灼感,一般責之於鬱熱傷及陰分,或素秉營陰不足;若脾胃虛,元氣不足,使心火、相火、七情鬱結之火從中焦逆乘上焦,客於膻中,即李東垣所說的陰火上乘;若胃中濁氣與陰火相結合,反流至咽部而吞酸,胃熱,胃寒均可引起反酸,胃熱上壅,胃脘多灼熱,胃寒則厥氣上逆,食已吞酸,胃脘冷痛,肝鬱氣滯或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也可吞酸。筆者觀察到胸膈痞滿,噯氣頻作與咽不利、咽如梗常同時並見,往往噯氣後胸痞得減,咽部舒暢,異物感可消失。氣塞胸咽在《諸病源候論》中稱為氣噎,「寒氣填於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令人喘悸胸背痛」,李東垣說「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夫咽者,咽物之門戶,膈者上焦胸中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氣,上下不得交通」。「氣不交通,最為急證,不急去之,諸變生矣」。故氣塞胸中,膈咽不通,屬於急證。胸痞滿,若噯氣或太息後減輕者,為氣滯胸滿;濕阻上焦,胸噫不舒;胸陽不運,胸背痞滿而脹;噫氣不舒者,為陽郁胸滿。噯氣指胃中濁氣上逆,經食道由口排出,其聲沉長,與氣鬱,濕阻,食滯有關。脾胃氣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肺失清肅,胃失和降,均可引起噯氣。咽部發緊,如有物梗,有吐不出,咽不下等感覺,與情志有關,稱『癔球症』,中醫稱為『梅核氣』,為肝肺氣鬱或痰氣交阻所致,梅核氣雖系獨立病證,但為GERD的常見表現之一。
本病病因,病機為虛中夾實,虛是脾氣陽或氣陰虛,實是氣、食、濕、痰、濁、瘀、寒、熱等滯於膈中。臨床有肝胃不和,肝氣犯胃,肝鬱脾虛,脾胃虛寒,脾虛氣滯,胃氣上逆,胃寒濁逆,痰氣(濕)交阻,濕熱,氣虛(氣滯)血瘀,胃陰不足,肝胃鬱熱,寒熱錯雜等證型。
辨證施治對氣鬱氣滯(肝胃不和)證,多用柴胡疏肝散、柴平湯、木香調氣散等疏肝解鬱,和胃通降;對胃熱(肝胃鬱熱)證,用橘皮竹茹湯、左金丸清瀉肝胃;對濕熱證,用藿香正氣散合平胃散、清化濕熱兼以和胃;對脾虛氣滯證用香砂六君子湯、丁香柿蒂湯或四君子湯合吳茱萸湯,健脾溫中,和胃降逆;對胃陰不足證用甘露飲、益胃湯或丹梔逍遙散潤養胃陰,稍加微辛理氣以和胃;對痰氣交阻證用半夏厚朴湯理氣解鬱,化痰散結;對血瘀證用血府逐瘀湯行氣化瘀,或用啟膈散加活血藥;對寒熱錯雜證用半夏瀉心湯、左金丸寒熱並調,辛開苦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