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雷諾氏症候的認識
吳龍源 醫師
雷諾氏症候是一種末梢血管痙攣性疾病。早在1862年雷諾氏(Raynand)首先描述此病的一個臨床特徵。其典型的臨床表現:在寒冷刺激或精神緊張時,手指(足趾) 皮膚出現對稱性的蒼白、紫紺和潮紅性改變,當手指蒼白、紫紺時,指端可有麻木、刺痛、發涼或感覺遲鈍。當皮膚轉為潮紅時,皮溫升高,可伴有輕度燒灼樣脹痛,膚色正常時消失。迄今為止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瞭。流行病學上發現患者大多數是16~ 40歲女性,尤其是在冬季和比較寒冷的地區較為常見。一般認為可由多種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特發性血管痙攣和血管閉塞性疾病;還可能與寒冷刺激、神經興奮、職業因素、內分泌紊亂等因素有關,女性明顯多於男性;有人還認為與遺傳有關。其發病原理主要由於手指( 足趾)動脈痙攣和閉塞引起管腔縮小、灌注壓減小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致。現代醫學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
中醫文獻記之不多。作者在長期臨床工作中認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有必要對雷諾氏病病機用中醫學角度進行深入探討,以下淺見為:
1.雷諾氏病的臨床特徵
雷諾氏病多發生於年齡在16~40歲的女性,許多體形瘦小的中青年女性比較好發,最常見的誘因是寒冷刺激,患者常因環境氣溫過低、或在空調房內、或用涼水洗手洗衣物等而誘發。某些嚴重患者,或對寒冷刺激過敏患者,甚至在室內正常溫度下,也可誘發。有明顯的季節性,即在寒冷季節發作頻繁,而且持續時間較長,而在溫暖季節發作次數少,持續時間較短。雷諾氏病發作時可分為以下三期:
蒼白期:為早期表現,遇寒冷刺激後,指(趾)端皮膚蒼白。此一變化呈過程性發展,即首先是自指(趾)端開始,而後向指根部及以上的部位發展,一般不會超過手腕。皮膚蒼白先從一個手指開始, 再逐漸累及其他手指,有的幾乎可以累及所有手指,由於大拇抽血液迴圈較豐富,所以只在病情較重時才會累及。發作時自覺髮指、手掌、腳趾、足部有發冷的感覺,局部溫度降低,低於正常人手足溫度。同時可有麻木、針刺樣、厚重以及僵硬等感覺,彎曲手指會感到手指憋脹,屈伸不利,故可引起運動障礙,有的病例會有多汗等現象。
青暗紫期:蒼白期出現幾分鐘後,細小動脈痙攣自行解除,而細小靜脈仍處於痙攣狀態,阻礙血液流動,此時靜脈叢和毛細血管出現缺氧性麻痹,血流緩慢或瘀滯,致使血中氧含量減少,於是出現皮膚蒼白後的青紫現象。此時自覺症狀一
般較輕。
發紅期:青紫的指(趾)得到溫暖後,寒冷刺激解除,可使血管痙攣緩解或消失,此時細動脈、毛細血管和細靜脈反應性充血,使皮膚出現潮紅現象。此時局部溫度增高,可有腫脹及輕度搏動性疼痛,當血液灌流正常後,皮膚顏色和自覺症狀均恢復正常。
中醫學上對於雷諾氏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有寒凝脈絡、心腎陽虛、血脈痹阻等三方面:
1. 寒凝脈絡:寒邪凝滯、收引,主痛。寒邪襲脈,血脈攣急而發為疼痛。
正如《素問 舉痛論》所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
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
《素問‧痹論》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聖濟總錄‧諸痹門》雲: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也。痛本於寒氣偏勝,寒氣偏勝,則陰氣多而陽氣少。
《張氏醫通》說得更明確:血痹者,寒濕之邪,痹著於血分也。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氣的溫煦和推動,臟腑經絡、四肢百骸都要依賴氣血的周流濡養灌溉。所謂「 稽遲,泣而不行」,系經脈氣血為寒邪凝閉阻滯之故,使肢端發生暫時性缺血或瘀血,在臨床上就表現為發白、發紫、麻木、疼痛等症狀,甚則出現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之證。
2.心腎陽虛
《素問‧厥論》曰: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古今醫鑒》曰: 夫痹者,手足痛而不仁也,蓋由元精內虛,而為風寒濕之邪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入而為痹。心主血脈,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陽的推動,而腎陽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溫煦作用,若心腎陽氣虛衰, 寒從內生,陰寒內勝,寒凝血滯,或複被寒邪所中,內外合邪,氣血運行不暢而不能溫養四肢,而致本病的發生。脾主四肢,脾陽虛不能溫煦四末,故可見肢冷蒼白等症狀。故雷諾氏症候病機之一為心脾腎陽虛。
3.血脈痹阻
痹者閉也,閉塞不通之意,其多系外邪侵襲,營衛失調,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痹阻所致。
正如《內經博義》所說:痹‧‧‧‧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營衛行澀,經絡時疏,則血氣衰少,而滯逆亦少,故不痛。皮膚不榮,血氣不至,故不仁。
王清任還認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血液在血管中運行,勢必遲緩乃至瘀阻。」
由此可見,感受外邪,或氣血虧虛,氣虛致瘀,使血脈痹阻,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總之,血脈痹阻亦是雷諾氏症候的病機之一。
另有文獻記載,本病也與肝鬱血虛有關,因肝藏血,主疏泄,調節血流的運行,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充裕則內可灌溉臟腑,外注經絡,四肢經脈皆得充盈溫養,故四肢溫和;若肝血虧虛,脈行不利,氣血無以溫養四肢,則可出現四肢末梢皮色蒼白髮紺、寒冷疼痛等症狀。此外,若情志失調,肝氣不暢,氣滯血瘀,血脈瘀阻,陽鬱不達四肢,也可出現本病之症狀。
綜上所述,雷諾氏症候應屬本虛標實,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因有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調、氣血虛弱、體虛受寒、情志不暢等因素,病機是氣血生化乏源,後天不榮先天,先後天同病,心脾腎陽虛,肝鬱血虛,氣血失榮失暢,寒邪痹阻經絡,四肢失於溫養,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在預後方面:雷諾氏病通常對人體沒有任何損害,加熱通常可以使皮膚恢復正常的顏色和感覺;雷諾氏現象比較嚴重,並且可以引起併發症。在患病幾年後,血管壁可增厚,導致持久的血流減少。如血栓形成,動脈將被完全阻塞,使受累的手指和腳趾端發生壞疽。
預防保健方面:建議幫助病人避免能引起血管收縮的刺激, 如受寒、吸煙、緊張、情緒波動等;當發生血管收縮時,患處的保暖可使疼痛得到緩解。切忌不可用熱水,因為血管收縮時,由於皮膚感覺不敏感,組織麻木,用熱水可導致皮膚燙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