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認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門診中心 吳龍源 醫師
慢性疲勞症候群在中醫文獻中沒有與其相對應的記載。但疲勞作為中醫臨床中常見的症狀,在中醫古籍中常被描述為懈怠、懈惰、四肢勞倦、四肢不舉及四肢不欲動等,在現代中醫臨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按中醫臟象學說,軀體的乏力及易疲勞與脾、肝、腎三臟有直接的關係, 如《素問‧示從容論》指出: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脾主肌肉及四肢,脾的功能低下,則表現為四肢困倦、乏力,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云: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肝者,罷極之本,明確指出肝臟功能失調是產生疲勞的重要原因。肝主筋,《素問‧五藏生成》中載:諸筋者皆屬於節,而《說文解字》中對筋的解釋為筋,肉之力也,若筋力不健,運動不利,則易出現疲勞。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若腎虛,骨失所養,則易出現腰膝酸軟,行走無力。按氣血津液及病因辨證分析,神疲乏力為氣虛機體功能低下的表現;而肢體、關節的酸困、倦怠也與濕邪困阻、氣機不暢有關。
根據中醫理論及臨床經驗,我們發現肝脾功能失調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正如上文所述,肝脾與肢體活動、肌肉力量有直接關係。另外,肝臟的功能主要為主疏泄與藏血,尤以其疏泄功能為重要。肝臟的生理特性是主升發,喜調達而惡抑鬱,並經由調暢周身氣機,使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協調平衡,從而維持各臟腑器官功能活動的正常。
肝在調暢氣機的基礎上,還有疏通血脈、通調水道、疏泄膽汁、助脾胃運化、協調呼吸等功能。若肝的疏泄失常, 就會產生氣滯、血瘀、出血、水液輸布代謝失常等病理變化,所以古人有「氣為百病之長、一有怫鬱,百病叢生」之說。肝主疏泄的另一方面體現在調節情志,與情志活動的關係較為密切,肝氣調暢,則對情緒刺激的耐受性就高,自我調節能力也強,且在五臟中,肝對情志的調暢起著主要作用。而我們在臨床注意到許多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發病前多有壓力緊張事件的發生,發病與情志因素關係密切。可見肝氣調暢與否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治療時應注意調肝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不管是虛或實, 應不同程度地考慮疏暢氣機,緩解壓力,改善情緒(包括因病所致情緒的異常) ,治療及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主升清。肝脾兩臟的關係,主要在於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運化之間的相互影響,肝能協助及調節脾主運化的功能,正如《素問‧保命全形論》中指出「土得木而達」;若肝的疏泄失常影響到脾的運化,或氣、血生化乏源,或濕邪中阻,氣機不暢,則會出現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因此《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說。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發生在於長期的緊張勞累、不愉快事件等因素刺激,影響到肝之疏泄,脾之運化,進而導致肝脾失調。運用以補氣理氣、調理肝脾為組方原則。治療後,多數慢性疲勞症候群病人的症狀有明顯改善。因此我們認為肝脾功能失調是慢性疲勞綜合徵發生的機理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