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認識眩暈症之病因病機

認識眩暈症之病因病機
眩暈病名最早見於《內經》,稱為“眩冒”、“眩
僕”、“眩”等,及《傷寒論》則有“頭眩”、“眩悸”等記載,故中醫對眩暈的認識是比較早、比較多的。
關於眩暈的病機,《內經》多從“虛”、“肝風”立論,如“上虛則眩”、“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等;仲景多從“痰飲”立論;劉河間多從“風火”立論;朱丹溪多從“痰火”立論,提出了無痰則不做眩。陳修園生活於清代,在對前賢的理論學習思考後,認為他們的觀點看似不同,其實並不相矛盾。陳修園認為本病的病位在於厥陰風木,始動因素與病機核心在於厥陰氣逆。風為陽邪,風生則火發,故有河間立論之理。木旺則克土,土病則聚液成痰,故有仲景立論之理。痰火相合,故有丹溪立論之理。而聚邪之處即是偏虛之處,相火上沖,可知上焦之虛,而上焦之虛則多是由腎虛不能濡養髓海所致,此即《內經》以“虛”立論之理。可見陳修園是贊同前賢思想的,認為眩暈多屬本虛標實,病理因素包括風、火、痰、虛,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但從總體來看,陳修園忽略了病機中“瘀”的因素,並且對於外感致眩、七情致眩的病機也沒有論述,例如《丹溪心法·卷四》中記載:“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又或七情鬱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暈也。”又如《重訂嚴氏濟生方·眩暈》中記載:“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皆能致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