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及中醫治療方法
吳龍源 醫師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壞,遺傳、氣候、飲食、情緒等因素亦可引起發病。本病屬中醫『胃脘痛』、『腹痛』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與肝、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氣機不和,火熱傷陰有關。作者認為本病之初期因其症狀表現較輕,大多不足以引起患者重視,以致病情發展而逐漸加重,經久不愈。後期又多因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化源不足,機體缺乏水穀之精的供養,以致氣血虛虧等。
病因
情志所傷: 憂思惱怒,情懷不暢,肝鬱氣滯,疏泄失職,橫逆犯胃侮脾,可使脾胃升降失常,氣血窒滯不暢,而致胃脘痛。
飲食所傷: 饑飽無常或暴飲暴食,損傷脾胃之氣,脾失運化,胃氣不降,中土壅滯則胃脘脹痛。或過食生冷,寒積胃脘,氣血凝滯不通,致胃寒作痛,或恣食肥甘辛辣,過飲烈酒,損傷脾胃,以致濕熱內生,阻滯中焦脾胃,氣血不和,而致胃痛。
脾胃虛弱: 先天體質屬脾胃虛弱;或胃病經久不愈,反復發作,耗傷脾胃之氣;或勞倦內傷,耗傷脾氣;或用藥不當(如服消炎止痛藥等),損傷脾胃,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偏于陽虛者,常因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或觸冒風寒而誘發。偏于陰虛者,常因進食燥熱辛辣之品,或情志鬱結而誘發,若脾虛不能統血,血滲脈外,可致嘔血、便血。
消化性潰瘍的病機主要是由於七情刺激(指情緒失調),特別是憂思惱怒,引起肝胃不和,上虛木橫,氣滯血瘀,以及長期飲食不節,勞倦內傷,病久不愈,導致脾胃虛弱,氣血失調,同時依據病人的體質趨向,病情的深淺及治療的反應,虛證可能從寒化或熱化,若從寒化脾胃氣虛進一步發展為脾胃虛寒; 若從熱化,則引起肝胃陰虛,虛熱內生,出現脾胃虛熱。不論是虛寒,抑或虛熱,均會導致脈絡瘀阻,表現為兼見血瘀,在少數情況下,亦可兼見挾痰濕,或挾食滯,各類證候之間,常相互關聯和影響,因此應結合病情注意觀察分析掌握重點重點靈活地進行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歸納起來有以下方法:
健脾法: 包括健脾益氣和溫中健脾,常用方為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芪建中湯等;
疏肝和胃法: 常用方為四逆散、逍遙散等。
清肝泄熱法: 常用方為左金丸、半夏瀉心湯等;
活血化瘀法: 常用方為血府逐瘀湯、隔下逐瘀湯;
滋養胃陰法: 常用方為養胃湯、六味地黃湯;
收斂制酸法: 常用方為烏貝散
常用的單味藥有甘草、川貝、白笈、黃耆、黃芩、黃蓮、蒲公英、半枝蓮等等。
以上緊供參考,正確的辨證論治仍需要由專業中醫師診治後處方較為妥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