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轉與病因
吳龍源 醫師
支氣管哮喘的定義
中醫中的支氣管哮喘,泛指呼吸喘急,《內經》有喘鳴、喘喝之稱;屬中醫學『哮證』、『喘證』範疇,其發生是由宿痰伏於肺,又加上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等誘因引觸發,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失宣降而喘促痰鳴。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又名「上氣」,並有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的記載;古代朱丹溪《症因脈治》,後世醫家又將哮和喘分而為二,明代虞摶《醫學正傳》中指出:喘以氣息言,哮以聲響名。
支氣管哮喘發病病因
造成支氣管哮喘發病必定兼有各種誘因,如風寒、飲食不當、體虛等引發。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痰的產生主要用於人體腺液不歸正化,凝聚而成。患者起病之前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然後症狀持續、反復發作。哮喘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或以本虛為主,反復發作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特徵。本病多以風、寒、熱、濕、痰、瘀為標,以肺虛、脾虛、腎虛為本。肺不能鬆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緊不能蒸化水液,以至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發病的 夙根。中醫認為呼吸急促,張口抬肩為喘證,而喘氣出入,喉間有聲為哮證。
支氣管哮喘的主要臨床症狀
1.長期、反復咳嗽,是本病的突出表現:支氣管哮喘輕者僅在冬、春季發病,尤以清晨起床前後最明顯,白天咳嗽較少。夏秋季節,咳嗽減輕或消失。重症患者則四季均咳,冬春加劇,日夜咳嗽,早晚特別劇烈。
2.咳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狀,晨起較多,常因黏稠而不易咯出。在感染或受寒後,症狀迅速加劇,痰量增多,黏度增加,或呈黃色膿性痰或伴有喘息,偶因劇咳而痰中帶血。
3.當合併呼吸道感染時,由於細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痰液阻塞及支氣管管腔狹窄,可以產生氣喘正狀。患者咽喉部在呼吸時發生喘鳴聲,肺部聽診時有哮鳴音。
4.寒冷季節或氣溫驟變時,容易發生反復的呼吸道感染,此時患者氣喘加重,痰量明顯增多且呈膿性,伴有全身無力、怕寒、發熱等。肺部出現濕性囉音,檢查白血球計數明顯增加等。
對於支氣管哮喘,中醫採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急性發作期辨證施治,分別採取溫化寒痰法、清肺利痰法、潤燥養陰法;緩解期按其證型分別採取益氣固表法、健脾益氣法、補腎納氣法,扶正
固本以鞏固療效,防止再發或延長。支氣管哮喘患者往往非單一的虛實寒熱,而大多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中醫認為,凡久喘之症未發時,宜扶正氣為主(指增強免疫及防預能力),已發用攻邪為主。臨床上一般宜先祛邪後扶正,但不能只顧治標而不顧本,或者只扶正,而不及標。由於本病多為本虛標實,因此治療必須標本兼顧。至於祛邪與扶正孰多孰少則須因人而異。青少年患者一般以偏實、偏熱為多,以肺經證候為主;中老年患者則以虛喘為多見,常見上實下虛。新病多邪實(例如感冒初期發炎發燒),宿疾多正虛(指免疫力差)。臨床只有辨證確切,治療中正確掌握虛實標本的兼顧,才能獲得到比較理想的用藥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