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中醫臨床對於肝病患者的飲食護理與保健

中醫臨床對於肝病患者的飲食護理與保健
         
吳龍源 醫師
在門診中肝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而且對人體危害很大。除藥物治療外,合理的飲食調理與營養補給,對肝病患者的康複和愈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中醫學認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現將肝病患者的飲食護理臨床應用簡述如下。
<1>少食油膩肥甘、清淡為宜
內經》云: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肝病患者原本脾胃失調,不能正常運化水穀精微,氣血生化乏源,五臟失養,正氣漸衰,病邪乘虛,若再過食油膩肥甘,必會釀成大患。臨床就有患者因過食油膩肥甘而導致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要得一身安,淡食生靈丹」。應向病人宣傳過食油膩肥甘厚味之危害,鼓勵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指導病人健康飲食。
<2>因人制宜
每個患者先後天體質不同,因人制宜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原則,具體運用於臨床的重點所在,飲食護理也不例外。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病情的人,其飲食調養也有區別。普通肝炎患者可一日三餐,脾胃虛弱者宜少量多餐;一般高熱、昏迷者宜給流食,如牛奶、豆漿、米湯等;肝昏迷患者還應禁蛋白飲食,有腹水者應限鹽飲食;有出血傾向的忌食煎炸、辛辣、堅硬的食物;脾胃虛弱及老年人、小兒宜半流食或軟食,如麵條、米粥、饅頭、熟軟的米飯等。
<3>藥食相宜須守禁忌
食物對藥物也具有協同或拮抗作用,應加以注意。如久病氣虛之人,服用人參時,不宜同食蘿蔔,以免降低人參之補氣作用。若服藥同時,又恣意犯禁,則「舊染之證,與日俱積」雖藥不暇給,而病卻不愈。因此,「病而服藥,須守禁忌」。飲食調養與用藥治療,二者應當相輔相成,才能使疾病儘快痊癒。所謂禁忌,一是疾病本身所要求,如水腫忌食鹽、黃疸忌油膩等;二是服用藥物時的禁忌:一般服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魚腥類及不易消化,特別是有刺激性的食物, 均應避免為宜。「飲膳正要」中指出:有術勿食桃李、雀肉、胡荽、蒜、青魚等物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及羊肉有細辛勿食生菜有茯苓勿食醋有鱉甲勿食莧菜有天門冬勿食鯉魚等。
<4>辨證配膳食運用食療
依據《金匱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臨床常見肝硬化患者進食肥膩過多而嘔血,肝昏迷者因進食蛋白飲食而加重,這都是飲食不當的後果。因此,對於肝病患者的飲食,也須根據具體病證加以調配,即辨證配膳食。這是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在飲食護理中的具體體現。食物同藥物一樣,也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甘、辛、鹹之味。飲食護理與用藥治療同法,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如羊肉、雞肉、蝦、帶魚等,味甘性溫,屬厚味溫補,適用於陽虛之證;甲魚、木耳、河蟹、蜂蜜等,性味甘平
或甘寒,功能滋補,宜於肝病陰虛之體。肝病禁辛須忌酒。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許多食物都有治療作用。如泥鰍燉豆腐,可清熱利濕,消退黃疸,用於黃疸型肝炎;鯽魚赤小豆湯,有補氣消腫之功,對慢性肝炎、肝硬變的總蛋白低,白/球蛋白輕度倒置和浮腫者相宜。運用食療,還須注意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食物之間也有相須、相使、相惡、相反之不同,如羊肉與生薑,二者可相互協同發揮作用,羊肉得生薑而加強了溫補之效。而有些食物卻不宜同時服用,如鯉魚不可與狗肉同食,蝦不可同糖同食等。應注意食物之間的合理調配。除掌握以上原則外,肝病患者在進食過程中,還
應注意飲食有節制,冷熱適中,軟硬適宜,飲食清潔,不宜偏嗜。
<5>飲食護理的注意事項
指導患者飲食調養知識,指導患者合理進餐。特別要說明飲食禁忌的道理,取得病者的合作,但也要防止某些病人過於謹慎,造成偏食。
開飯前半小時應停止一般治療工作,撤走一切髒物,使病室保持清潔。
餐前不宜談論令病人不愉快的事情,以免影響食慾。
要求患者按時、定量進餐,發現食物不符合者,要及時糾正,以免因飲食不當而影響病情。
餐後要督促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注意病室或住處的清潔,要鼓勵輕患餐後稍加散步,不可飽食即臥,以助消化吸收。
肝病患者如能正確掌握飲食調養,積極配合治療,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