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炎咳嗽的中醫辨症與治療原則
吳龍源 醫師
支氣管炎咳嗽初發病為乾咳,漸漸有痰,或有發熱、氣促、嘔吐等症,肺部聽診可有幹羅音或散在粗中濕羅音,X光檢查顯示肺紋理增粗,肺門陰影增深。在確診以後,根據症狀舌脈辨證,臨床常分以下六型。
1.風熱咳嗽→此型最為多見,約占支氣管炎初診的70 %~80 % (因小兒陽常有餘,寒邪襲人易於化熱,故風寒型少見) 。症見咳嗽痰多黏稠、有痰難咳,流涕、發熱、頭痛、口渴、咽痛。此時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用麻杏石甘湯合桑菊飲。桑菊飲為辛涼輕劑,一旦外邪進入支氣管,很難取效,故單用桑菊飲極易貽誤病情,而麻杏石甘湯為辛涼重劑,藥力可直入肺經,功專力宏,臨證效佳,此乃多年臨床經驗。藥用麻杏石甘湯加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浙貝母、桔梗、蘆根等。
2.肺熱咳嗽→由風熱咳嗽轉化而來,病程多在三天以上,症見咳嗽、痰量不很多、痰色黃,或見腮紅,而無流涕等表證。治以清瀉肺熱,以《醫宗金鑒》加味瀉白散變通,藥用桑白皮、地骨皮、桔梗、甘草、蘆根、枇杷葉、浙貝母、黃芩、知母、杏仁等。
3.痰熱咳嗽→症見咳嗽痰多而黃、黏稠難咳,或有發熱、煩躁、大便乾,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滑數。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宜用麻杏石甘湯加葶藶子、炒蘇子、黃芩、魚腥草、桑白皮、瓜蔞等藥。
4.痰濕咳嗽→多見於素體脾虛、虛胖型小兒。症見咳嗽痰壅,喉中痰鳴,聽診可聞及多數痰鳴音,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治以健脾燥濕化痰,以千金葦莖湯合二陳湯加減,藥用蘆根、桃仁、薏苡仁、冬瓜仁、陳皮、半夏、茯苓、魚腥草等。
5.陰虛燥咳→病久乾咳痰少,五心煩熱,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治以養陰潤燥止咳,用沙參麥冬湯加減。
6.肺虛久咳→病久咳聲無力,面無光澤,胃口差,舌質淡,脈細無力。治宜健脾益肺、培土生金,方用六君子湯加沙參、川貝、枇杷葉。
咳嗽是小兒肺系疾患中最常見的一種病證,好發于冬春二季,多因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影響肺臟的肅降功能、肺氣上逆而成。 本人認為臨床凡以咳嗽為主症的小兒患者,宜先定病位而後辨證施治,遂創立咳嗽的辨病辨證論治法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