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治亞健康狀態
吳龍源 醫師
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好的醫生不僅是把病治好的醫生,更應是使人不生病的醫生。上述觀點是當今國際醫學界的共識,也是醫學的最終目的。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80 年代中期,前蘇聯N. 布赫曼教授經過研究發現,除了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之外,人體還存在著一種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間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 % ,患有疾病的人占20 %,而75 %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以慢性疲勞為主要症狀的亞健康問題是21 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問題,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亞健康』是一種非疾病狀態,因此,要擺脫『亞健康』狀態,主要不應依賴醫生的診治、藥物的療效,而要靠自己主動自覺地去預防。要擺脫亞健康的困擾,應當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關注健康 保障睡眠
睡眠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睡眠時間應占人類生活時間的1/3左右。當今因工作或娛樂而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健康的最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值得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一定要保障足夠的睡眠。
學會放鬆 善待壓力
人之所以感到疲勞,首先是因為情緒會使人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鬆,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要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定向,切忌由於自我的期望值過高、無法實現而導致心理壓力。人在社會中生存,難免會有很多煩惱和曲折,必須學會應付各種挑戰,通過心理調節維護心理平衡。
增強意識 堅持活動
現代物質文化生活高度發達,人們在室內有空調、電視、電腦,出門坐汽車,從而遠離陽光和新鮮空氣,經常處於萎靡不振、憂鬱煩悶狀態。因此,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堅持每天抽出一至半小時,遠離喧囂的環境,到寧靜的室外或郊外進行戶外活動,呼吸負氧離子濃度較高的新鮮空氣,這對調節神經系統大為有益。
飲食合理 均衡營養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糧、雜糧、蔬菜、水果,這樣才符合科學、合理、均衡營養的觀念。飲食合理,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亞健康的症狀必會改善。
培養興趣 陶冶情操
興趣愛好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活力和情趣。積極主動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會使生活變得更加充實、生機勃勃、豐富多彩。這樣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夠輔助治療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亞健康狀態轉化成疾病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