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偏頭痛病因的認識
吳龍源 醫師
偏頭痛是反復發作的一側搏動性頭痛,是臨床常見的原發性頭痛, 僅次於緊張性頭痛。
偏頭痛的病因病機:歷代醫家對偏頭痛多未見專篇論述,散見於頭痛的相關內容。
頭痛之病名源於《素問‧風論》,根據其病因而有: 『腦風』、『首風』 之名,認為其原因乃外在風邪寒氣犯於頭腦所致。
《素問‧五藏生成》還提出:『是以頭痛額疾,下虛上實。』
仲景《傷寒論》六經條文中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厥陰病頭痛。《東垣十書》指出外感與內傷均可引起頭痛,據病因和症狀不同而有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頭痛、血虛頭痛、氣血俱虛頭痛、厥逆頭痛等,還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從而為頭痛分經用藥奠定了基礎。
朱丹溪認為頭痛多因痰與火。《丹溪心法‧頭痛》: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頭痛加川芎,陽明頭痛加白芷,少陽頭痛加柴胡,太陰頭痛加蒼朮,少陰頭痛加細辛,厥陰頭痛加吳茱萸。如肥人頭痛,是濕痰, 宜半夏、蒼朮。如瘦人,是熱,宜酒制黃芩、防風。《普濟方》認為: 『氣血俱虛,風邪傷于陽經,入於腦中,是令人頭痛。』
張景岳指出診斷頭痛應辨別病程長短,病位表裡,邪正虛實,並予以辨證治療。可見頭痛的病因,不外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引起者, 多由起居不慎,坐臥當風,其感受外邪,以風為主,多挾雜寒、熱、濕邪。內傷所致者,多與肝、脾、腎臟三臟有關。因於肝者,一是肝陰不足,或腎陰素虧,肝陽失斂而上亢; 二是鬱怒而肝失疏泄,鬱而化火,日久肝陰被耗,肝陽失斂而上亢。清竅受傷,脈絡失養導致頭痛。因於脾者,多因飲食所傷,勞逸失度,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致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痹阻,痰痰相結,腦失清陽、精血之充,脈絡失養而成。或病後、產後,失血之後,營血虧虛,腦髓失充,脈絡失榮而成。因於腎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或勞欲所傷, 陰精耗損,或肝臟缺乏疏泄之力,少陽生(升) 發之氣不能疏泄於中, 中焦呆滯,化源不足,或肝郁疏泄失司,橫乘於中,化源不足,終致腦髓失養,脈絡失榮而成。
中醫臨床上有很多的有效方藥,按法可概括為平肝熄風法、活血化瘀法、健脾化痰法、溫陽化濁法等。以平肝柔肝法來說:中醫常從肝來論治偏頭痛,肝血肝陰常不足,肝氣肝陽常有餘。從肝論治具體包括柔肝法、平肝法、疏肝法等。肝為風木之臟,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風上擾,阻遏清陽,因此平肝柔肝是重要治法。平肝法:為多由情志失調,鬱而化火,肝風內動,或木火傷陰,腎水不足,肝陽上亢,作者認為血管性偏頭痛部分患者因長期外界暴熱的刺激,或因肝火旺盛,陽熱亢逆於上,擾動脈絡而致。據此病機,結合病位在上,以平肝通絡為主。柔肝法:偏頭痛多與『風』相關,肝為風木之臟,肝風內動,清竅受傷而致偏頭痛。臨床上常常會應用柔肝法結合益氣養血法、活血法、通絡法來治療多種證型的偏頭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