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小兒哮喘發作的病因病機
吳龍源 醫師
痰飲內伏是小兒哮喘發作的病理基礎。中醫學上認為,哮喘的發生系肺脾腎功能失調,痰飲留伏,感受外邪,觸動伏痰所致。《證治匯補》中「哮即痰之久發者,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 朱丹溪有「哮喘專主於痰」,李中梓有「哮即痰喘」 之說。痰的來源主要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特別是脾虛失運,水穀精微不能化生而生痰。痰伏于肺從而形成哮喘的夙根。在《脈因症治》中有「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穴,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疾作矣。」可見,伏痰為發病的關鍵,感受外邪是哮喘發作的重要誘因。本病的發作多與風邪有關,所謂風邪,一是外界賊風導致肺失宣肅而成(如感冒、流行感冒); 二是肝風為患,肝為風木之髒,或疏泄不及或升發太過,都可影響肺之宣肅,如風動金鳴,木擊鐘聲,常可導致哮喘發作或加劇。該病多發於春秋季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發作前多有鼻、咽、眼、眉毛周圍癢,搔抓不寧,鼻塞流涕、噴嚏流淚、咳嗽等先兆症狀;反復發作,發止迅速,發作時有喉間痰鳴等表現,所有這些症狀都符合「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痰動血瘀,氣道痙攣是哮喘發作的病理機制。小兒哮喘發作期病位主要在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具有通調水道之功。風邪襲肺,肺失宣發肅降,津液停聚為痰。正如《脈因症治》中所云:「風痰之因,外感風邪,襲人肌表,束其內鬱之火,不得發洩,外邪傳內,內外薰蒸,則風痰之症作矣」 痰作為繼發因素,反過來又可阻礙肺之宣降, 加重氣機逆亂。肺與血液的生成及運行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當各種病因作用於肺,肺正常的生理功能發生障礙。唐容川在「血證論」有「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的論述。因此,痰瘀哮是喘的病理產物之一,又是不可忽視的病因,痰瘀相搏,阻於肺與氣道,致使氣道攣急;氣道攣急肺管不利又影響痰的排出,使「上氣喘逆,攣急不通」。《類證治裁》對哮喘的發病機理作了概括,指出「哮證由於痰熱內鬱,風寒外束,初失表散,邪留肺絡,宿根積久,隨感輒發。》 總之哮喘的發病機理在於外感時邪,引動內在痰飲, 使肺失清肅,痰隨氣升,氣因痰阻,肺氣憤鬱,血行不暢, 閉阻氣道,以致呼吸困難,氣息短促等症狀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