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從肝脾胃論治
吳龍源 醫師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現代醫學近十多年才提出的病名,是指那些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尤其是進餐後不適症狀加重,上腹飽脹、噯氣、厭食、嘔吐、胃燒心、反胃感等一組特定的上消化道症狀。中醫學雖無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名稱,但中醫的胃脘痛,噯氣、噫氣、痞滿、反胃、嘔吐、吐酸、嘈雜等,無不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作者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情志鬱抑,外邪內積,脾胃虛弱有關。病因病機不離肝、脾、胃三臟。脾虛是發病的基礎,肝鬱是致病的條件,胃氣不降是引發症狀的原因。就脾虛而論,由於脾氣虛弱,消化不良,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氣滯、濕阻、痰結、火鬱、食積相因為患; 就肝而言,厥陰肝經之脈,挾胃屬肝,本又相通,脾胃屬土,必需依賴肝氣條達。脾土得肝木而達之,這是生理。木壅則土滯,此是病理。若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脾胃無有不受其戕; 就胃而言,胃氣以降為順,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胃氣不降則變生諸症,如反胃、噯氣、痞滿、噁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因此,作者認為,健脾、疏肝、降胃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法則,可說是提綱挈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