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小兒哮喘發作的特點
吳龍源 醫師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衛外不固,免疫力抵抗力差,容易於感冒,所以外邪侵襲為小兒哮喘常見的誘因;小兒脾常不足, 且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對營養飲食的需求遠較成人迫切,兩者之間存在著矛盾,若飲食不節制,嗜食酸鹹等都可傷及脾胃,其它臟腑的疾患也常影響脾胃,因此,哮喘的患兒常有脾胃功能失調的臨床症狀出現;另一方面哮喘患兒在嬰幼兒時期常有肌肉鬆弛,濕疹,喉中有痰聲等脾氣虛弱的徵象。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以上說明,無論是小兒哮喘的發生、演變、轉歸莫不與脾密切相關。小兒為純陽之體,這在生理上表現為生機蓬勃,發育迅速;在病理上為小兒素體陽盛,或因六淫化火,或因肥甘積滯,熱自內生,痰因熱動;感受外邪,也特別容易從陽化熱,所以小兒哮喘在發作期多表現為熱證或寒包熱證,而單純寒證並不多見。正如《素問‧通評虛實論 》所勻,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 之論。小兒發病容易,傳變迅速, 吳鞠通《解兒難‧兒科總論 》中說: 「臟腑薄,藩籬疏,易於傳變; 肌膚嫩,神氣怯,易於感觸。」 小兒哮喘發病急驟,稍有誘因,如氣候變化、傷風感冒、疲勞、接觸異物、驚恐、課業壓力等因素都可導致哮喘發作,重者可見張口抬肩,鼻翼扇動,口唇青紫,不能平臥等「喘脫」的危候。
辨證論治
風盛動痰、痰瘀互結、氣道痙攣是本病發作的根本病機,疏風解痙,降氣平喘,化痰活血是治療本病的大法。小兒哮喘在急性發作期多有誘因,多為邪實,根據急者治其標的原則,發作期病位主要在肺, 故該法屬於治標,治肺之法。哮喘病發作時,採用疏風之法,《證治匯補‧哮病》 中「哮為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阻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可見治療的關鍵在於疏其非時之感,理其壅塞之氣,化其膠固之痰。在辨證上雖有冷哮、熱哮之分,但治療時應用疏風之法卻是共同的。
痰瘀阻肺是哮喘發作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膠結不解,致使哮喘遷延不愈,痰瘀同治亦為發作期必備之法,肺與大腸相表裡,痰瘀阻肺,肺氣宣降失常,常易導致腑氣不通,以致濁氣上逆,加重氣機逆亂,而使哮喘難平,所以,多佐以通腑降氣之法,加萊菔子、杏仁等藥物。「 風盛則痙攣」, 疏風和解痙同樣重要,疏風是解痙的前提,此兩者相對而言,疏風為治本之法,解痙為治標之法,疏風正是為瞭解痙。筆者治療小兒哮喘發作常選用麻黃、地龍、白僵蠶、蟬
蛻、魚腥草、蘇子、黃芩、桔梗、蚤休、前胡等中藥組方,方中的麻黃有平喘魁首之稱,該藥外通玄府,上宣肺氣。下降逆氣,又有通調水道之功,一藥多效,堪稱對症的良藥。
清《陳複正在‧幼幼集成 》中雲: 「哮喘為頑痰閉塞,非麻黃不足以開肺竅,放膽用之,百發百中。「蟬蛻入肺肝兩經,既可疏風泄熱宣肺主外風,又可平肝解痙主內風;僵蠶息風止痙,解毒散結,該藥最善於祛除內風,兩藥配伍互相增效,共同治風,為治病求本之道;蘇子、前胡止咳平喘降氣,潤腸通便,配伍麻黃一宣一降,使腑氣得通濁氣得降,肺氣通暢,則哮喘自止,正如朱丹溪所云: 「善治痰者,不論痰而治氣。」 痰瘀同治是治療哮喘發作期的必用之法。臨床發現,瀉肺化痰藥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常可增強滌痰平喘的效果。
清‧汪昂云: 「 風盛則氣壅…….壅於咽喉則痰喘。」 祛風要活血,血行則風散,風散則氣壅緩、咳喘平。方中的地龍具有清熱息風,平喘通絡,活血化瘀之能,更善於通經絡中的風痰,散巢中之伏飲,且解痙之力尤強,對於哮喘發作中的多種病因都有治療作用;桔梗助麻黃開宣肺氣並有化痰排痰之功,使肺得宣發而外竅得開,痰液得排,則哮喘自止;黃芩、魚腥草、蚤休清除肺內鬱熱,解除閉肺之邪。縱觀全方,標本兼治,寒溫並用,又充分結合小兒素體陽盛,感邪易於熱化的生理病理特點,該方總的偏於清涼,更適合於熱哮及寒包火型的哮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