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血精之病因
吳龍源 醫師
血精是指精液中混雜有血液成分,根據輕重程度不同可分為肉眼血精和顯微鏡下血精,臨床以精液顏色發紅,射精痛為主要表現,青年、中老年皆可發病。
由於本病與前列腺、精囊、排精密切相關,病因複雜,所以治療較困難,易轉化為慢性疾病,導致性功能障礙、不育等疾病,目前,治療本病一般常採用大量抗生素,但療效不佳。傳統的認識及近代醫家一直認為,血精皆以腎虛為主,治療濫用補益之劑,然臨床採用此法,療效有限,甚至適得其反。
血精屬中醫學「虛勞」範疇,其病因病機歷代醫書從虛、實的角度論述頗多。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精血出候》云:此勞傷腎氣故也。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虛勞則生七傷六極,氣血俱損,腎家偏虛;不能藏精,故精血俱出亦。《醫宗必讀‧赤白濁》云:濁病即為精病,非溺病也。精者血之所化,濁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變白,故成赤濁,此虛之甚也。所以少年天癸未至,強力行房,所泄半精半血;少年施泄無度,亦多精血雜出………虛滑者,血不及變,乃為赤濁。古人認識到房勞過度是血精的主要病因。若房事過度,七情過極,致肝腎陰虧,則陰虧火旺,虛火擾於精室,傷及血絡而見血精。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腎陽不足,固攝無權,血從內溢。脾司統血攝血,脾氣虛統攝無權,血無所歸而妄行;若久病體虛,或勞倦太過,強力行房,或者血精日久,精氣血皆損,累及脾腎,而致脾腎兩虛。《醫學入門》云:血從精竅中來,乃心移熱於小腸。若感受濕熱毒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煙酒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內生濕熱,淫於肝經,循經下移精室,蘊結下焦,灼傷血絡,而為血精之候;若陰部外傷,損傷下焦脈絡,或七情內傷,氣血瘀滯,瘀滯積于下焦,故性交之時,氣欲行而瘀血阻,瘀血阻而脈絡損,絡破血溢,精血俱出而為血精。脈為血之府,血行脈中;若血溢脈外,則成離經之血,血受熱則煎熬成塊,或氣虛行血無力而致瘀血,以致局部腫脹、疼痛,或病情遷延,久治不愈反復出血。
筆者認為,血精虛實皆可發病,其病因複雜,病機虛實多變,辨證當以虛實夾雜為主。血精初期多為濕熱內蘊之實證,日久不愈則為陰虛火旺、脾腎虧虛,或久病入絡,瘀血阻滯,正虛邪戀,乃成虛實夾雜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