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小兒夏季熱的認識
吳龍原 醫師
小兒夏季熱又稱暑熱症,是嬰幼兒發生在夏季的一種特有的季節性疾病,嬰幼兒體質素虛,元氣不足,營養不良,或病後失調,氣陰不足等均有密切關係。每至夏季,不能耐受外界氣候炎熱,最易感受暑熱之邪而發病。本病的成因除與體質有關外,尚有下列四個方面:
1.是臟腑嬌嫩,氣血未充,入夏後,每因斷乳後傷食停痞,
蘊而發熱;
2.是稟賦不足或病後體虛(尤其是氣陰不足),入夏之後,不
耐暑熱薰蒸,遂致伏燥、伏火,發為本病;
3.是小兒素體肺胃熱盛,盛夏暑熱蒸迫,肺氣與胃陰受損而
致本病;
4.是夏季發病纏綿日久,蒸熱不止,陰損及陽,腎陽不振,
脾陽運化失職, 脾腎兩虛也可發病。
其它學者的論述包括:
1. 本病非純暑熱,乃暑熱挾濕之故,且患兒多屬肌膚白嫩,長而不實,神怯易驚體質,並非氣血虛弱,營養差的體弱兒。有學者認為乃暑濕薰蒸,暑濕傷及陽明而從燥化,胃腸結熱,以致津傷氣損。有的因脾胃虛弱,中陽困頓,運輸無能,暑濕停滯不化而發病。
2. 作者認為本病外因暑熱之氣,內因脾胃虛弱而生,又因盛夏之時必兼濕,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於外受,終歸脾胃。濕為陰邪,性粘滯重濁,暑濕相合為患,多纏綿難愈。久病又必累及腎氣。因此本病的發病過程,傷及氣津,關係脾胃及肝腎。
3. 本病的產生是由於小兒臟腑柔弱,稚陰未充,稚陽未長,
骨氣未成,致使腠理閉塞而熱邪蘊鬱,所以病情往往纏綿反復。
4. 小兒臟腑嬌嫩,脾肺陽氣不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夏季
斷乳,或因病後氣陰虧耗。時值夏令,感受六淫燥熱之邪, 小兒陰氣未充,陽氣不能衛外,溫煦調節機能較差,故而發病。
中醫在臨床治療時須注重維護陰津陽氣,以益氣生津為大法。又小兒「脾常不足」治療時當注中脾胃功能的調理,促使其氣血津液生化之源旺盛,使正氣漸強免疫力提升,才能早日驅邪外出,恢復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