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中醫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優勢

中醫治療糖尿病併發症的優勢
吳龍源 醫師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一組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臨床綜合徵。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以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而以高血糖為主要標誌。其中大約有60% 以上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久之導致心、腎、眼和下肢等嚴重慢性併發症使患者致殘、致死。
由於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模式現代化 DM 和其併發症發病率上升很快尤其因糖尿病併發症致死率已上升到疾病因素類的第三位直接威脅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亦造成巨大人力財力損失故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防治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西醫傳統控制血糖、血脂的治療方法雖然可以使患者的血糖達到或接近正常但是患者的某些自主症狀、微循環障礙和其他病理改變並未明顯改善故很難防止微血管、神經等併發症和心肌梗死的發生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思路
糖尿病與中醫學的消渴、消癉、消中等相類似其併發症則包含心、腦、腎、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及感染等更多範疇。中醫學認為其發病根本是正氣不足,《靈樞‧五變篇》謂: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其外因為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形體肥胖情志失調外感六淫或邪毒勞欲過度耗損陰精等。其病機為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隨病情進一步發展陰虛燥熱更甚加之本虛則出現氣陰兩虛、脈絡瘀阻等病機變化並在此基礎上變生諸證。即氣陰兩虛及血瘀是糖尿病併發症產生的病機基礎。
現代醫學則認為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是由於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謝紊亂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廣泛的微循環障礙缺血缺氧造成平滑肌損傷、血小板功能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導致心臟微血管、小血管病變腎小球微血管病變腦血液循環障礙神經、血管營養障礙等;並且毛細血管基底膜和系膜蛋白糖基化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加之動脈粥樣硬化最終致血腔狹窄導致大血管病變; 而由於代謝紊亂營養不良白血球趨化功能、吞噬功能及殺菌功能降低對感染易感性增加。這些病理改變皆可由中醫的氣陰兩虛、血瘀之病機概括。
現代研究亦顯示中藥在降低和穩定血糖、改善胰島功能方面有明確作用同時具有降血脂、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液流變學及降低血尿素氮水準、防止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作用而且中藥是通過改善微循環障礙始發的各個環節起作用的。從而能通過降糖、降脂、阻止由代謝紊亂引發的病理改變三方面來防治糖尿病併發症並且無明顯的毒副作用。
另外在臨床中中醫的治療並不僅僅是單純的針對某一疾病。中醫學在治療中更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統一。重視人的精神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強調從內外環境兩大方面綜合考慮疾病認為疾病的發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自然、社會、心理因素都是疾病產生的重要原因。故在疾病的治療上中醫採取十分廣泛的綜合治療以恢復人體的最佳狀態為目標。因此中醫學在本質上可認為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次中醫學重視治未病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所以無論從對糖尿病的認識還是治療上中醫藥都有可取之處有望成為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廣應用。而運用中醫藥防治糖尿病併發症的具
體思路首先應掌握主要病因即以扶助人體正氣為主針對主要病機採用益氣養陰、活血祛瘀為主要治法早期應用並根據不同外因、症狀、體徵施以辨證加減。不僅僅以單純降低血糖為目的而是以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強調改善症狀、預防併發症為目標。其次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標本兼治。充分發揮西藥降糖的優勢及中藥調節整體、改善全身血液循環的優勢。並注重生活調理以飲食、運動、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