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中醫辨證談失眠的保健與護理
吳龍源 醫師
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其臨床表現為難於入睡,甚至徹夜不眠;或睡後易醒,醒後難以入眠; 或似睡似醒,醒後仍感困乏。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冠心病皆可出現失眠。中
醫學認為失眠多由於情志內傷、飲食勞倦、腎陰虧虛等原因,導致心神被擾、陽不入陰而引起。臨床常見的證型有心脾兩虛型、心腎不交型、心虛膽怯型、陰虛火旺型、胃中不和型,但以心脾兩虛型、
陰虛火旺型、胃中不和型多見。現將失眠的辨證施護介紹
辨證分型與護理要點
<1>心脾兩虛→臨床 表現為多夢易醒,或徹夜不眠,心悸健忘,頭暈目眩,飲食無味,舌淡苔薄,脈細數。治則:補益心脾,養血安神。辨證護理:1.方藥以歸脾湯加味。2.病室宜安靜,空氣流通;飲食以清
淡易消化為宜,忌食肥甘厚味。同時根據病人接受能力,可給予紅棗、桂圓湯、山藥粥以補脾養心。3.調理情志,避免七情刺激,保持樂觀開朗情緒,心寬則眠安。
<2>陰虛火旺→表現為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酸夢遺,健忘,舌質紅,脈細數。治則:滋陰清火,養血安神。
辨證護理:1.方藥以黃連阿膠湯加味。2.病室應保持清靜涼爽,使患者感到舒適為宜;飲食除正餐外,可適當給予蓮子粥、百合湯以補腎滋陰,忌食辛辣焦燥之品。3.加強情志護理,煩躁甚者可針刺神門、內關、三陰交、合穀,針法以補為主。
<3>胃中不和→臨床表現為失眠頭重,脘悶噯氣,嘔惡胃嘈雜,大便不適不順,苔膩,脈滑。治則:導滯化痰,和胃安神。
辨證護理:1.方藥以保和丸加味。2.飲食要節制,特別是晚餐要清淡易消化,不可過飽。平時也要避免進食損傷脾胃。消化不良時可給山楂糕、草果丹皮等幫助消化。
一般護理要點
1.生活護理→病室的溫度(18 ~20℃)、濕度(50 %~60 %) 要適宜,以免因燥熱、悶氣而影響睡眠。病人睡眠時的室內光線要偏暗而柔和,並保持安靜。入睡前可用熱水泡洗雙足,有助於睡眠。指導病人起居有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情志護理→據《靈樞·百病始生篇》云:“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喜傷心”“ 悲傷肺”“ 恐傷腎”“ 怒傷肝”“ 思傷脾”。七情過度可以誘發或加重病情,護理人員要時時注意病人的情緒變化,針對不同的情況,利用“五志過極”、“以其勝治之”的情志治療方法,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恐勝喜”,“悲勝怒”“, 怒勝思”“, 喜勝優”“ 思勝恐”確實做好病人的情志護理。此外,應鼓勵病人多參加活動,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多和別人接觸,也可有利於排遣個人煩惱,保持心情愉快。
3.藥物應每日3 次空腹時服用,失眠較重者睡前加服1 次。安神定志藥如酸棗仁粉、琥珀粉,宜睡前30 min~1 一小時服。藥中如有酸棗仁、五味子等酸味藥,要避免同時服用鹼性藥。如因其它疾病而用
麻黃、附子、肉桂等助陽溫熱藥時,則應在上午服用,以免因陽亢而影響睡眠。
4.注意發現並設法消除失眠的誘發因素,是治療和護理的重要環節。常見的誘發因素有精神刺激、環境不寧、飲食失當、吸煙飲茶等。其他疾病造成的失眠,要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臨床體會
失眠是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其病位在心,又與脾胃 腎有著密切的關係。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調理情志是失眠病證調護的三大要素。同時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以達到調整陰陽、陽能入陰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