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基本病機是經絡瘀滯
吳龍源 醫師
人之經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女子的月經「如月之盈虧, 潮之有信」,全借經絡為通路,氣血得以運行至胞宮,在臟腑、天癸、沖任的共同作用下實現的,是女子特有的生理現象,故一般無疼痛或僅有可以耐受的輕度不適。而痛經為病,是隨月經週期發生的病理改變,其病因病機,歷代先賢從不同的側重多有精闢論述。
如《諸病源候論》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沖任之脈」。
《景岳全書·婦人規》認為「經行腹痛,有虛有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因血虛,有因氣虛」。
《傅青主女科》說肝鬱、寒濕、腎虛是痛經的病因。由於經血的溢瀉,沖任氣血由盛而少,胞宮經血虛實交替,因而易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或因風寒內侵與經血相結;或因濕熱內蘊濕阻熱瘀;或素多憂思,複傷情志致氣機拂鬱;或素稟不足,肝腎虧損,氣弱血虛等,均可致血凝不暢,燥澀不利,流通無力,經脈瘀滯不通,沖任、胞宮失養的病理改變。有研究通過檢測盆腔血流圖變化,對43 例月經病寒凝血瘀證患者與31例正常育齡婦女作了對照觀察,檢測結果表明,經前期左側流入時間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延長,而經後期右側和行經期雙側的血灌注量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降低。提示了血管阻力增強,流入道受阻,血管充盈及擴張差。這更為痛經病經脈瘀滯的病機和通絡止痛的治法提供了依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