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治療眩暈
吳龍源醫師
眩暈一證,屬虛或本虛標實者多見,本虛以肝腎不足,氣血虧虛者多見,標實以風、火、痰、濕、瘀有關。虛實之間,往往可彼此影響,互相轉化。在上者多為風火上擾,在中者多為清陽不升,在下者多為腎精不足。故在治療上以調理肝、脾、腎為主。根據不同兼證,以清熱、祛濕、化痰、祛風、潛陽、活血化瘀,靈活辨證施治,才能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現代醫學認為,眩暈的發生,主要是外源、周圍、中樞性前庭障礙而引起。對周圍性眩暈如美尼爾氏綜合征,多辨為痰飲作眩,治宜行氣開痰,用半夏白朮天麻湯、溫膽湯,二陳湯為主方加減,並可據夾風、寒、濕、熱之不同,酌加祛風、散寒、利濕、清火等劑,如見有耳嗚、面色蒼白、自汗或血壓變化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可按氣血不足或腎虛進行辨證,可以補氣、養血、益腎為治,對高血壓性眩暈,多以風動陽亢或痰飲、痰火作眩進行辨證治療,宜平肝熄風、化痰清火。對神經衰弱和貧血、低血壓性眩暈,辨以氣虛、血虛、腎虛。治療以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參麥散、六味地湯為主方加減,對外傷性及腦血管後遺症之眩暈,多辨為氣血瘀滯,以益氣活血化瘀而治,宜用桃仁四物湯、通竅活血湯加減。對中樞性眩暈,首先應注意考慮有無器質性改變,經過CT 等檢查,明確病變後,再辨證治療,不致延誤病情。
眩暈患者,特別中年以上患者,應積極加強預防和治療,平時宜節肥膩酒食,忌辛辣,戒躁怒,節房事,適當增加體力活動,鍛煉身體,按時服藥調治。對防止病情發展而導致中風等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