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糖尿病病機之論述
吳龍源 醫師
糖尿病屬於中醫文獻中之『消渴症』,出自《素問·奇病論》。又名痟癉、消癉。宋、元以後,又稱三消。本病以多飲、多食、多尿症狀為特點。多因過食肥甘,飲食失宜,或情志失調,勞逸失度,導致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根據病機、症狀和病情發展階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別。
多飲,大凡口渴有虛實之別,飲水有多少之分。因實熱致渴者,必大渴引飲,因虛熱致渴者,雖渴飲而不多,實渴多見於外感之氣分證;虛渴多本於內傷雜病。故本病屬內傷雜病無疑,然口渴多飲卻與外感實證相似,此因氣不布津故也。肺者,主氣,敷布津液。肺既虛,敷布無權,飲水雖多,終不得用,直趨膀胱而為小便。是故肺氣愈虛,飲水愈多,此為本病口渴多飲之關鍵,臨證不可辨別有誤。
多食,多責之于胃陰虛,虛火亢奮而消穀善饑,陰與陽是處於相對平衡的,陰血是陽氣的物質基礎,陽氣是陰血作用在外的體現,謂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設若胃陰已虛,虛陽亢奮,其自身的平衡已紊亂,豈能化穀如常,多食一症,病在脾,而不在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虛弱,則運化失職,水穀精微不得營運全身各部以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為緩此矛盾,胃只能充分發揮其受納機能以彌補之。
多尿,陰虛則尿少短赤,何故糖尿病之陰虛反見多尿而清長? 腎居下焦,司二便,與膀胱相表裡,內藏津液。腎氣虛一則不能固精、固胎、固便;二則水液得不到腎陽蒸騰而停蓄於下。由此可見,本病多尿的主要矛盾不是腎陰虛,而是腎氣虛、腎氣不固所致。
消渴病的病理,主要在於燥熱偏盛,陰津虧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臨床觀察除口渴、多飲、消谷善饑等陰虛燥熱等症外,常表現為形體肥胖、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脈象沉細等氣虛之候。故氣陰虧虛為病機之根本。綜上所述,糖尿病總的病機,不是陰虛,而是氣虛所致。由於肺、脾、腎的機能不足,而出現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狀和體征。雖然糖尿病的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氣虛,有血虛,有陰虛,亦有陽虛。其它尚有夾痰、夾瘀、夾濕等等,不能概而述之。然究其根由,皆因氣虛所致。故而醫者于臨床應鑒別其症,辨證論治,以得其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