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徵候群的診斷標準與高危人群
吳龍源 醫師回答有關代謝徵候群的診斷標準與高危人群
依文獻紀載代謝徵候群的診斷標準如下:
1. 超重或肥胖: 體質指數≥25.0 kg/m 2;
2. 高血糖: 空腹血糖≥110 mg/dl 或糖負荷後血糖≥140 mg/dl及已確
診為糖尿病並治療者;
3. 高血壓: 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 Hg 及已確診為高血壓並治療
者;
4. 血脂肪紊亂:空腹總膽固醇(TG) ≥150 mg/dl或空腹血HDL-C:
男性<35 mg/dl, 女性<39 mg/dl。
以下為代謝徵候群高危險人群:
1.≥40 歲者;
2.有1 項或2 項代謝綜合征組成成分但尚不符合診斷標準者;
3.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痛風、多囊卵巢綜合征及各種類型
脂肪萎縮征者;
4.有肥胖、2 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尤其是多項組合或有代
謝綜合征家族史者;
5.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認識代謝徵候群
認識代謝徵候群
代謝徵候群(Metaboic Syndrome,MS) 是由遺傳易感基因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環境因素所導致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危險因數的聚集狀態。代謝徵候群中的每一個組成成分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當多種異常同時出現時,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更大。
代謝徵候群諸多危險因素聚集於一身,其臨床預後不良的危險顯然大於僅有一種危險因素的患者;而且,其致病理的效應,絕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互為因果,呈惡性循環地倍增。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代謝徵候群不僅可成為糖尿病、冠心病的預示指標,而且會加速冠心病和其他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危險,以及增加死亡率。
總之,代謝徵候群已成為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沉重的社會負擔,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對代謝徵候群的治療策略是值得探討的議題。雖然代謝綜合征的發病與遺傳背景有關,但遺傳基因的改變在目前不是十分現實和普遍的舉措,因此,治療的策略應側重於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的改變和必要的藥物治療。以預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
基礎治療→積極實施治療性生活方式的改變。
1.合理的飲食結構
→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55 %~65 %。主要應為複合碳水化合物及富含可溶性食物纖維素的碳水化合物。這可通過鼓勵病人每天攝入蔬菜和全麥食品,而不是精製碳水化合物來解決;
→脂肪:由於脂肪和植物油均能產生較高的熱卡,1g 脂肪能產生9千卡的熱量。因此,雖然一天的總熱卡的25 %~30 %是來自脂肪或油,應注意飽和脂肪酸,單鏈不飽和脂肪酸和多鏈脂肪酸應達到1∶1∶1 的合理配比。不吃油炸,油煎食品,炒素菜也不能放很多油,以免脂肪,油類攝入超標;
→蛋白質不應多於總量的15 %。如魚、蝦清蒸,水煮;
→限制飲酒,酒精是高熱卡的飲品,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和糖代謝異常的患者;
→食鹽限制在每天10 克以內,尤其是高血壓的病人最好控制在每天6 克;
→戒煙。
2.適度的運動
體力活動→在代謝徵候群的治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運動可增加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底物的結合,能加速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後的信號傳導,從而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控制,降低體重和血壓。普通水準的保健目的要求在一周的大部分日子裡,都進行運動。每天運動的時間至少為累計30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耐力型運動。每週至少進行2 次使腿、上肢、肩和軀幹的主要肌肉都參與的增強體力的鍛煉,輕到中度,且重複(8~12 次) 的抗力運動最佳。且運動項目要和病人的
年齡、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及體質相適應。如老年人提倡快步走,不要跑,這樣既安全又有效。
鼓勵病人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每天上班時多爬樓梯,少坐電梯。能步行或騎自行車能到達距離內,爭取不坐車上班,常勞動或郊遊等體力活動。但應注意防止運動性外傷,脫水等,特別要注意腳的防護。
如做突然或激烈的運動,應建議糖尿病、高血壓病人調整進食和藥物,以免發生意外。美國糖尿病預防方案(Diabetic Prevention Program ,DPP) 和芬蘭糖尿病預防研究( Finish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 FDPS) 中也都已證明堅持每日30 分鐘的運動及控制飲食,堅持2
~3 年,即使輕度降低體重≥5 %,也可使葡萄糖耐量受損( Impaird Glucose Tolerance,IGT) 進展成為糖尿病的危險下降58 %(P <0.001) 。3.全面控制各項代謝危險因素
在基礎治療能實施的同步,應針對患者存在的各項危險因素,採取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使各種內涵達標準值內。
控制肥胖→肥胖是指攝入熱量大於消耗,日益積累造成脂肪體內積聚過多。通常用體重指數(Bady Mass Index,BMI)來判定。BMI = 體重(Kg) /身高(m2) 。WHO 以BMI ≥25為超重,≥30 為肥胖。減肥應採用平衡熱量飲食,遵循減輕體重的飲食,使患者逐漸把體重降到正常範圍。貴在堅持,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食欲特別亢進,自控能力較差,應酬多的患者常需要藥物的治療。
理想的減肥藥應達到能持久而選擇性地減少體內脂肪,特別是腹部脂肪,停藥後沒有反彈,有很好的安全性,不成癮,沒有顯著的不良反應,又能糾正糖、脂代謝紊亂和胰島素抵抗。目前尚沒有如此理想全面的減肥藥。
4.代謝徵候群的治療策略 代謝徵候群的治療策略應立足於治療性的生活方式改變(包括調整飲食結構、控制攝入總熱卡、降低體重、消除腹型肥胖、戒酒禁煙) 的基礎上,對有明顯胰島素抵抗,有血脂、血糖、血壓異常等成分患者,應分別給予有效的藥物治療,對各項異常要糾正達到控制的目標值,並長期維持。在用藥治療的同時,應注意副作用的檢測。在代謝徵候群的治療應策動全社會的重視,患者家庭、親友的關懷、醫師指導下患者的行動和堅持是與治療用藥方案同等重要、獲得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改變代謝徵候群的自然病程,阻止或延緩其向終末期,特別是向心血管疾病的進展,是努力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