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證的中醫治療經驗
吳龍源 醫師
哮證是一種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本病極為頑固,經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發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後世醫家鑒於哮必兼喘,故通稱哮喘,而簡名哮證。其特點呈發作性,發無定時,病勢輕重,發作頻度的稀密、及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發作短者僅幾分鐘或幾小時,甚者持續數天,發作或緩解均迅速,多為突然而起,亦可有先兆症狀,如鼻喉作癢,噴嚏,呼吸不暢,胸悶,繼則呼吸困難,喉中疾鳴有聲,痰粘,不易咯出,甚者張口抬肩,目脹睛突,不能平臥,煩躁,唇甲青紫,額汗出,若能將大量痰咯出,則症狀緩解似如常人,若病程日久,反復發作,致身體虛弱,常有輕度哮喘症狀,大發作時持續難平,有生命危險。
中醫認為,其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內伏於肺,加上外感,飲食、情志失調、緊張壓力大、勞倦等。致使痰阻氣道肺氣上逆所致.發作時表現為邪實,反復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正虛。
現代醫學對本病發作期主要採取控制症狀方法如類固醇類、茶鹼,病情嚴重,症狀控制困難,作氣管插管或切開,預防復發,採用免疫和免疫增強劑,無很好的根除辦法。
中國醫學採取「發時治標, 平時治本」的原則,辨治原則根據已發、未發分虛實施治,發時當攻邪治標,以宣肺豁痰為重點,分別寒熱,予溫化宣肺,清化肅肺,病久發時,虛實夾雜者,又當兼顧,平時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審察陰、陽分別臟器,採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其中尤以補腎為重要,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
臨床上還應注意寒熱相兼、轉化、寒包熱證、寒痰化熱、熱證轉為寒化等。
在臨床上我接觸很多在西醫院接受西醫治療,療效不佳,轉求中醫治療的哮喘患者,經中醫辨證施治取得可喜的成績,不少輕者得到根治,重者經中醫辨證施治有的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有的每次發作時間縮短,有的發作時的症狀減輕,一些長期用激素的患者、服中藥後激素用量明顯減少,同時症狀亦得到控制,有的竟停掉使用類固醇。
臨床上常用方劑,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用藥:麻黃,細辛,小牙皂,前胡,萊菔子,白芥子等,因哮症發作,皆由頑痰閉塞所致,因此臨床上對於哮喘患者采取用中藥時,多用麻黃、細辛等開通肺竅,又痰涎膠固不易咯出,可用牙皂、白芥子等。服後不少患者咯出一些堅韌黃色的膿痰,哮喘立即停止。若只用一般化痰平喘之藥: 如蘇子、紫菀、款冬、半廈等,猶如隔靴搔癢,無劑於事,在以上諸方基礎上加減,常常獲得可喜的效果,輕者痊癒,重者症狀明顯減輕。藥用: 麻黃、牙皂(炙)、川樸、陳皮各二錢,白芥子(炒、研)姜半夏,茯苓各三錢,細辛、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錢,紅棗3 枚。如系熱邪誘發,兼見口渴,面赤者麻黃、細辛、牙皂、白芥子亦可應用(分量不變),只需方中配以石膏六錢,黃芩三錢,切不可全用寒冷藥。哮證發作時皆不宜用參芪之類補益升提氣,也不宜用陰藥凝固其痰。用生半夏水蛭粉治哮喘,生半夏化痰之力甚著,一般用三錢配生薑2 片,無副作用,水蛭粉或地龍粉能改善缺氧現象,每服1.5g,每日2 次,有不少患者哮喘症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症狀輕者痊癒,哮喘劇作,多緣寒痰膠滯氣失升降。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有立竿見影之效,麻黃配附子平喘用偏盛者頗為有效,細辛通陽平喘,喘息甚時非此不克,量必重用,一般用一錢半喘劇者可用至三錢,頑固性哮喘配合西醫用大量類固醇,也不為功。端坐喘息,日以繼夜,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每味用量皆為9g)。三劑可安。
緩解期根據中醫辨證肺虛、脾虛、腎虛,採用玉屏風散,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金匱腎氣丸等方基礎上進行加減,在培補正氣從本調治,預防發作,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有不少患者,從緩解期治療,明顯減少了發作次數,藥用黨參、黃芪、五味子、胡桃肉之類。還採取配合敷貼法(白芥子塗法) 白芥子、元胡索各20g,甘隧、細辛各10g,共為末,加丁香1.5g 和勻,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薑汁調敷,肺俞、膏肓、白勞穴、大椎約1~ 2小時去之,每十日敷一次,哮喘患者均取者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哮喘病,必須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上,牢記「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大法,治療當根據病情的新久發作與否,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加以處理,重視平時治本的措施,鑑別肺、脾、腎主次,在掌握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因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根,其中特別以補腎為要著。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
因此,不少哮喘患者在西醫治療不佳的情況下,求得中醫治療,病情可獲得顯著的效果,甚至得到痊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