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中醫談痛風的病因病機

中醫談痛風的病因病機
      吳龍源醫師
痛風病是一組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症,伴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部分患者後期可累及腎臟,導致尿酸性腎結石形成和慢性間質性腎炎。
本病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除少數由於酶缺陷引起外,大多病因尚未闡明;繼發性可由腎臟病、血液病等引起。中醫學中亦有『痛風』之名,朱丹溪明確提出:『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方書謂之白虎曆節風證是也。大率有痰,風熱,風濕,血虛。』後代醫家將痹證中的痛痹、或痛痹與行痹並列稱之為痛風,或白虎曆節風。如張璐認為:『按痛風一症,《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名曰曆節,後世更名曰白虎曆節,多由風寒濕氣乘虛襲於經絡,氣血凝滯所致。』由此可見,中醫『痛風』概念的外延比現代醫學的範圍更廣。
病因病機
作者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勞倦內傷是引發痛風病的首要原因,同時也不可忽視體質與遺傳因素導致痛風病的重要意義。臨床流行病學普查發現,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發展為痛風病,這種轉變與個體體質差異必然存在密切的關係。痛風病患者以中老年男性與停經期後的女性為主,大多具有形體肥胖、嗜食肥甘(吃太好太多高蛋白食物)等『痰濕體質』的基本特徵。此外,現代遺傳學研究顯示,約有35%的痛風病患者有家族史,且年齡越小,有家族史的比例就越高。
本病的發病主要是以臟腑病變為主,尤以脾、肝、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濕濁、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在肢體關節、筋脈等處的停聚。故痛風病的病位重在脾、肝、腎,病性多為濕、痰、瘀。濕雖為陰邪,可隨人體陰陽盛衰而發生寒熱變化,陽盛熱重則熱化為濕熱,陰盛寒重則寒化為寒濕。痛風病日久不愈,氣血虧虛,則還可出現脾虛濕蘊等屬虛實夾雜的病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