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談慢性骨盆腔發炎之病理與中醫治療經驗

談慢性骨盆腔發炎之病理與中醫治療經驗
                  吳龍源  醫師
現代醫學認為骨盆腔發炎的發生主要由於同房後、月經期間、子宮腔手術後感染病原菌引發的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症,且有急性慢性之分在炎症急性期如果不能徹底治癒則易遷延成慢性,且反復發作,導致不孕症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炎,嚴重影響婦女健康由於目前尚無療效肯定的藥物(西藥) (1)治療慢性盆腔炎,與此相比,中醫中藥在盆腔炎的治療上有獨特的優勢,中醫臨床對慢性骨盆腔炎的治療有獨到見解,現介紹如下
慢性盆腔炎與寒瘀的關係
中國醫學無慢性盆腔炎的病名,有關論述散見於「熱入血室」、「婦人腹痛」、「月經不調」、「不孕」、「痛經」、「帶下病」等文獻中大多數現代醫家認為骨盆腔炎是濕熱邪毒內侵,致使下焦氣機壅遏,胞脈阻滯,且易於受「炎症」二字的束縛,片面地把「炎症」與中醫的「火」相同,採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法,也有少數醫家認為本病是由於沖任虛衰,胞脈失養,在治法上以行氣活血,清熱除濕為主,效果不佳。作者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乃因風寒之邪適於血室空虛之時入侵與氣血相搏結,正邪相爭,反復進退,致使病情纏綿難愈,與寒瘀有密切關係正如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曰:『夫人產後經行之時,臟氣虛,或被風冷相關,或飲食生冷,以致內與血相搏結,遂成血癥』。『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通』,『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女為陰體,素體易陽虛,又感受陰寒之邪,或過服苦寒清熱之品,更傷陽氣,陽氣不足則無力推動血行,內外挾邪,更加重患者的臨床症狀加之本病多由失治誤治遷延而成,病程長,久病易入絡,邪入經絡有礙氣血運行,絡脈不通,血流不暢而成瘀結之象,故久病多瘀,寒瘀共患,相互影響,惡性循環使病情更加頑固,故導致形成本病病因病機是『寒』與『瘀』這與臨床所見慢性盆腔炎患者常見少腹冷痛喜溫喜按帶下清稀雙合診檢查一側或雙側附件活動受限且增厚增粗,或可觸及硬塊壓痛明顯,痛處固定相印證而且現代醫學的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慢性骨盆腔炎患者常有骨盆腔積液或者硬塊,以及骨盆腔靜脈攝影腹腔鏡發現此類患者常伴有骨盆腔瘀血徵象;臨床病理研究也表明慢性骨盆腔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變學改變:血液呈濃滯狀態(2) (3)屬於中醫的瘀證故慢性盆腔炎以『寒』、『瘀』為病機
二、辛溫之法治療慢性骨盆腔炎的作用機轉
慢性骨盆腔炎病因病機為『寒』與『瘀』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易致瘀結,瘀為有形之邪,以陰陽劃分屬陰邪; 且由於本病病程日久易致虛,使機體本身溫煦之力不足,治宜『勞者溫之』,『損者溫之』,這都是溫法應用的立論依據(4)現代醫學研究顯示(5): 在慢性骨盆腔炎患者中病原菌引起的骨盆腔慢性炎症實際並不存在,而是急性炎症的後遺症,其組織中已經沒有病原菌的感染,所以單純應用抗生素及清熱解毒之品並不能有效地緩解症狀,反而損傷正氣,故應辛溫通絡。《素問·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溫法,既可複五臟之陽氣,又可溫散機體之寒邪,使機體陽氣振奮,表裡上下氣血通暢,與活血化瘀藥物有異曲同工之妙明代的繆希雍在本草經疏‧續序例上中主張:『血瘀宜通之…… 法宜辛溫辛熱辛平辛寒,以入血通行』清代名醫葉天士亦說:『絡以辛為泄』,『攻堅壘,佐以辛香,是絡病大旨』。《素問‧臟氣法時論》有『辛散』之說,辛味藥能散瘀開閉,疏通經絡,其性善走竄,既能走竄經絡,引導主藥到達經絡,還可宣透經絡之邪使之外出。故溫裡散寒之藥配伍辛香走竄之品,雙效合一,改善局部血液迴圈,有利於抑制結締組織的增生,促進包塊的吸收,解除局部組織粘連,達到治療目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辛溫藥物配以扶正之品,使內外兩邪皆滅,是不治邪而實治邪也。
臨床醫案
劉某,女, 36 歲,已婚, 20085 月初診患者因小腹疼痛就診于它院西醫婦產科,診斷為骨盆腔發炎,曾予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中藥交替間斷治療數月,小腹疼痛略減輕,但覺疲憊異常,繼用廣譜抗生素治療,效果不明顯,就診于中醫現症臨床症狀為:小腹部持續隱痛,下墜感明顯,帶下量多質清,腰骶部酸楚不適,于勞累後加重,偶有中脘脹痛不適,舌淡紅,苔薄膩,脈沉細平常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辨證為宮寒血瘀之證,治宜暖宮通經化瘀處方:小茴香二錢,烏藥四錢,五靈脂三錢,桂枝四錢,皂角刺四錢,路路通六錢,杜仲五錢,鹿角霜一兩,淡附片三錢,片薑黃三錢,敗醬草紅藤五錢,茯苓五錢,砂仁二錢,陳皮二錢,沉香二錢,土茯苓一兩,炒枳殼四錢,白花蛇舌草一兩,黃芪一兩劑,每日1 劑,水煎服服藥周後自覺少腹隱痛稍減,帶下量減再診: 原方基礎上於月經期加強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排卵期黃體期適當溫腎疏經,理氣健脾不同階段各有側重,使病邪祛而正氣複,1月後自覺症狀減輕,精神狀態明顯好轉,堅持治療,月餘而愈
藥理說明:患者屬陰寒之體且病程日久,故宜溫通方中敗醬草紅藤雖為清熱解毒之品,但紅藤性苦味平,偏入下焦,有活血止痛之功,本草圖經記載: 『紅藤攻血,治氣塊』;敗醬草,辛苦微寒,苦能降瀉,入氣分而解毒排膿,入血分則活血散結消癰且伍以辛溫之品可抵其寒涼之性患者平素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乃屬陽虛宮寒之體,更被予抗生素數月,且久病多虛寒故予鹿角霜杜仲烏藥小茴香淡附片以溫腎助陽,暖宮散寒,另用桂枝路路通五靈脂片薑黃之類性溫善走竄通絡之品通血脈行瘀滯使瘀結得散;『脾胃為後天之本』。作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時刻注意保護胃氣,切忌因為治病而損傷病人脾胃』,故在治療中注重調理病人的脾胃,在方中放入砂仁沉香炒白朮陳皮茯苓炒枳殼以健脾理氣,和胃固本更有黃芪加入,兼顧表裡內外之虛,鼓舞正氣,祛邪外出,扶助根本,治未發之病,從根本上解決病人的各種證候諸藥于方中相輔相成,共奏溫腎散寒化瘀通絡之效,祛邪而不傷正
參考文獻:
1.王建六,向陽,楊慧霞等: 全國婦產科感染急症與併發症診斷
及處理學術研討會紀要[J中華婦產科雜誌,200742 ( 6)
363 365
2.徐莉,張紅:慢性盆腔炎血瘀症的血液流變學研究[J中國社
區醫師, 20059(7)76.
3.趙俊娟,裴穎: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J
國血液流變學雜誌,20012(11)128140
4.陳麗: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學
院學報, 200823(1)5859
5.張三元,聞莉: 大腸桿菌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動物模型的建立
J醫學研究通訊, 200130(2)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