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消化性潰瘍中醫常見證型及辯證治療法則

消化性潰瘍中醫常見證型及辯證治療法則
          吳龍源  醫師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是臨床的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疾病,發病率高,復發率也甚高(1)。近年來,現代醫學在病因病機研究中有新的發展,研製出現了具有較高療效的西藥,但其副作用大,復發率高,而且對部分難治性潰瘍的療效仍不理想(2)。為了探討中醫在治療消化性潰瘍中的效果,本文對其中醫常見證型及治療進展作一綜述。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中醫常見證型及辯證治療:
1.脾胃虛弱型
臨床證狀見:胃脘隱痛,痛有定處,饑餓時疼痛,進食則痛緩解,兼有痞滿堵塞,嘔吞酸水,胃口差消化慢,神疲乏力,面黃肌瘦,大便稀溏或虛秘不暢,舌淡有齒痕,脈細弱無力。治療宜用健脾養胃,調理升降之法。本證型多見於潰瘍病的慢性退行期和癒合期。由於脾胃升降的失調,胃張力較高,瀦留液多,胃絡失養,潰瘍面上皮細胞組織生長緩慢,甚至出現潰瘍周邊組織的萎縮病變,致潰瘍遷延不愈。辨證治療要掌握脾胃虛弱導致升降失調、胃絡失養這一主要病機,以健脾養胃,使其升降有序,胃絡得榮,胃納強脾運化有常,而促進潰瘍癒合(3)。方中用黃芪、黨參、白朮益氣健脾;白芷、白及生肌養絡;白芍藥、炙甘草、桂枝溫中緩急止痛;陳皮、半夏醒脾開胃化濁;焦麥芽、焦神曲助胃納消化之功。在治療中針對固定隱痛不止者多為中陽虛寒、血虛不榮而致,配以木香、丹參、當歸可緩解,不可誤認為『久病入絡』而使用活血化瘀之品,更傷其中。
2.肝胃不和型
臨床證狀見:胃脘脹痛,食後加重或牽引兩肋,掣及背部,泛酸水胃納差,心情不舒暢,喜歡喘大氣,常因為心情不暢因素而變化,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沉弦。治療宜用疏肝理氣,降逆和胃之法(4)
本證型多見於潰瘍病的早期和急性活動期。由於肝木失其條達,肝用偏頗,胃土受侮是疾病的必然病機,而造成肝用偏頗的原因為鬱怒傷肝,疏泄失職,或因肝體不足,肝失柔和之性,疏泄失調,針對這一病因病機故擬以疏肝和胃湯,使肝氣得以疏泄,胃氣得以和降。方中枳殼、香附、陳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氣和胃;白芍藥、當歸等以柔肝體,養肝血,緩急止痛;浙貝母與延胡索配合以增強止痛之效且收斂潰瘍,促進潰瘍癒合。全方共達『治肝可以安胃』的宗旨。另外,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疏導患者的心情,培養其良好的心性,對疾病的治療及預防復發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3.濕熱中阻型
臨床證狀見:胃脘痞滿,胃脘中灼痛(指近心窩處),噁心反胃酸,厭食油腥,口臭粘膩,渴不欲飲,大便溏泄或秘而不爽,腹脹肛灼,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治療宜用化濕清熱,散鬱理氣之法則(5)。本證型多見於潰瘍病的急性活動期。由於濕熱中阻,濕與熱邪搏結,困遏中焦(指脾胃),阻滯氣機,故以胃脘部痞滿為主,伴有噁心,厭油腥,口臭粘膩,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為辨證要點。在治療上無
論偏濕、偏熱皆以化濕為主,佐以清熱理氣,此即所謂『治熱先治濕』,濕開熱退,氣機暢通。方中藥物以化濕清熱理氣與利小便合用,燥濕而不助熱,寒涼而不礙化濕,能達滯行濕開熱退之功。在治療上不可過用寒涼以傷脾陽,貽誤病機,慎用酸甘藥物,因甘能助濕滿中(6)
參考文獻
1.陳國忠,李桂賢,羅偉生等.95例消化性潰瘍中醫證型相關研究[J]
江蘇中醫藥,2007393):1820.
2.黃紹剛,周福生,黃穗平等.脾虛瘀熱病機在消化性潰瘍中的意義[J]
中醫雜誌,20064710):728730.
3.惲海峰,葛惠男.消化性潰瘍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J].江蘇中醫藥,
2007395):6566.
4.雷廷俊,史成龍,夏秀梅.消化性潰瘍的中醫常見證型及治療[J].河北
中醫,2007295):426.
5.郭金秀.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症,
2010193):495496.
6.汶明琦,馬姬郎.中醫藥抗消化性潰瘍復發的臨證探討[J].遼寧中醫雜
志,2004318):6586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