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中醫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

中醫對骨質疏鬆症的認識
      吳龍源 醫師
中醫學無骨質疏鬆症之病名。骨質疏鬆症臨床症狀及發病機制與骨痿等頗為相似屬中醫的痿證範疇。骨痿始見於《素問‧痿論》:骨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言之本在腎病在骨。《素問‧逆調論》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又說:『丈夫----七八肝氣衰(指男人56歲後)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李東垣曰:『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則骨乏無力是為骨痿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也。』說明本病的發生和發展與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脾氣虧虛和肝血不足等有密切關係。
1.腎精虧虛論
腎藏精在體為骨生髓為先天之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腎生骨髓。』《素問‧痿論》云:『腎主身之骨髓。』腎主身之骨髓的功能實際上是腎精及腎氣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的具體表現。腎藏精精生髓髓居於骨中稱骨髓骨的生長發育賴於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故《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其充在骨』。只有腎精充足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得到髓的滋才能堅固有力;若腎精不足骨髓化生無源不能營養骨骼便會出現骨軟無力易於骨折等骨質疏鬆症表現。
腎精虧虛者臨床上可見腰背疼痛腰膝酸軟受輕微外力或未覺察明顯外力即可出現胸、腰椎壓縮骨折。駝背彎腰身高變畏寒喜暖小便頻數且夜尿多。另外還會伴有手足心熱、咽乾口燥等。
2.脾氣虧虛論
脾主肉脾虛致骨痿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充養腎精。所謂『腎之合骨也其榮在發其主脾也。』(《素問·五藏生成篇》) 。若脾氣虛弱運化不力脾精不足則腎精乏源而致骨痿。脾氣虛中陽不振氣血不足津液不布肌肉消瘦倦怠乏力肢體痿弱不用則致骨痿。脾氣虧虛者臨床可見腰背疼痛肢體倦怠少脘脹形體虛腫肌肉消瘦面色萎黃或白少氣懶言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脈緩弱。
此外還有肝腎虧虛型、氣滯血瘀型、繼髮型等均應屬於虧
虛或衰弱的範疇。
中醫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
中醫認為本病起病隱襲發展緩慢多在中老年後發病。腎精虧虛脾腎氣虛為本瘀血阻絡為標是該病的成因。故有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及脾虛。亦可挾寒挾濕挾熱挾瘀等。臨床上患者往往表現為全身骨節疼痛腰膝酸軟頭暈神疲體倦四肢乏力食少納差腹脹便溏少氣懶言脘腹不適或四肢關節變形活動不利日輕夜重面色晦滯口乾舌紅少苔或舌淡苔白脈細或沉細無力。治以補腎壯骨為主健脾益氣活血通絡為輔。
骨質疏鬆是緩慢的過程往往都在生活中不知不覺患病。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宣導的是未病先防。注重基礎措施調整生活方式如適當營養、戒煙、少飲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飲料、適當進行體力活動、經常曬太陽、補充適量的鈣和維生素D 等維持骨健康的基本補充劑、在日常活動中預防跌倒等。這些基礎措施非常重要能夠明顯減少或推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