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交換應注意消化性潰瘍病的發作 吳龍源醫師
每到季節交替,胃部就隱隱作痛,著涼之後疼痛更加明顯;飯後一會兒就覺得“餓”,必須要吃點東西,否則“餓”得疼,特別難受;有時候吃飯之後,胃裡就覺得脹脹的,有時候還有一點墜著疼……消化性潰瘍在 內科的門診中非常多見,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消化道疾病。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腸、術後空腸吻合口等部位的潰瘍,而其中95%以上都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之所以叫做消化性潰瘍,是因為這些潰瘍的發生原因大多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
十二指腸潰瘍引發饑餓錯覺一般來說,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症狀就是上腹疼痛和不適,根據不同病人的情況還可能有飽脹感、燒灼感、反酸、燒心、噁心、嘔吐等表現。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表現不太一樣。十二指腸潰瘍主要是饑餓,也就是餓了就疼,多發生早餐後九、十點鐘和午餐後四、五點鐘,還有一些患者嚴重時夜間會被疼醒,"而吃點東西就會好,因為食物可以中和胃酸,減弱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
十二指腸潰瘍大多是食物排空後產生的疼痛,所以病人總是覺得特別「餓」,而進食後疼痛減輕也很像是「吃飽了所以不餓了」,但實際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並不是真的「餓了」,只是空腹時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所產生的錯覺,健康的人即使胃中沒有多少食物也不會感到餓得疼,必須吃東西才行。
胃潰瘍主要是餐後疼痛,大約飯後30 分鐘到一個小時左右是疼痛的高發時段。這種疼痛持續到下一餐進餐之前可以自行緩解。但十二指腸潰瘍是不能緩解的,只有在進食之後才能減輕。
多因素促成季節性反復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季節性反復發作。這種疾病的很多患者都是慢性的、反復發作的,每年的春秋、秋冬季節交替最容易發病。
季節性反復的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天氣轉涼之後,冷空氣會使人體的血管收縮,相應的胃黏膜血管同時也會收縮,血流量減少,從而黏膜受到的保護就有所減弱,容易引起潰瘍;
第二,季節的變化會引起人體植物神經興奮性高、功能紊亂,可能造成胃酸分泌增加,侵害胃黏膜;
第三,秋冬季節,人們的食欲比較旺盛,食物以肉類居多,加上諸如火鍋等辛辣油膩的刺激,也會導致胃酸分泌增加,損傷胃黏膜;
第四,很多老年人一到秋冬季節,腰腿疼病容易發作,就要服用一些止痛藥,而這些止痛藥屬於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可導致胃黏膜損害。
另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也增加胃黏膜的損害。幽門螺桿菌和藥物刺激為“罪魁禍首”。目前,醫學界認為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主要是胃黏膜的攻擊因數和防禦因數失衡所致。80年代以前,人們認為攻擊因素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每個人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是受到遺傳控制的,因此分泌多少是不一樣的,如果是高分泌傾向的人,就容易患消化性潰瘍。80 年代以後,醫學發現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潰瘍的最主要的攻擊因數。消化性潰瘍患者基本都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幽門螺桿菌染率接近100%,胃潰瘍患者也高達80%以上。如果經過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大部分潰瘍就可以愈合,消化性潰瘍也就不再復發了。
除了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較高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因素還有以下幾種:
1.精神情緒緊張。比如總是處在緊張、焦慮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或者情緒總是抑鬱,生活節奏過快,這樣狀態的人也比較容易患消化性潰瘍。
2.吸煙、飲酒。煙草中的尼丁可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導致膽汁反流、減少腸液中鹼性液體的分泌(可中和胃酸,保護胃黏膜),使胃黏膜的攻擊因數增強。
3. 胃黏膜的保護層受到藥物損傷。胃黏膜自身具有防禦機制,首先就是胃黏膜表面的粘液層,其中含有黏液和碳酸氫鹽,有助防禦胃酸的侵襲;其次,黏液下麵完整的胃黏膜上皮層以及良好的黏膜下血流,如果供血不好,胃黏膜的防禦能力也會下降;還有一些胃黏膜局部保護因數,如前列腺素等。如果這些保護因數受到損傷,則容易誘發潰瘍。導致胃黏膜損傷的藥物很多,其中最主要且使用最廣泛的是非類固醇類抗炎藥,包括阿司匹林及其常用的解熱鎮痛藥。很多心腦血管病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以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但是此類藥物減少胃黏膜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防禦屏障,服用此類藥物患消化性潰瘍的幾率比普通人群要高4~6 倍。
4.遺傳因素。如果家中父輩患有消化性潰瘍,子輩患潰瘍病的危險性就較高,這首先與胃酸分泌的遺傳性有關,可能還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細菌免不了相互傳播,產生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消化性潰瘍好發率很高,因此平時的自我健康管理及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