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中醫辨證論治與臨床探討
吳龍源 醫師
摘要
失眠,在中醫學上屬於「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等範疇, 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證。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輕者常有入寐困難, 有睡而易醒, 有醒後不能再睡, 亦有時睡時醒, 嚴重者徹夜不能入睡。往往與頭痛、眩暈、心悸、健忘、癲、狂、鬱同時出現, 在精神科疾病中最為常見。
失眠的基本病理變化是臟腑功能紊亂, 陰陽失調所致,因此臨床辨證要審證求因,明辨虛實,注意臟腑氣血陰陽的調治。治療上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原則。虛者補其不足: 實者,瀉其有餘:虛實夾雜者應補瀉兼施。但都必須兼施寧心安神之法。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對本病的病機早有精闢的論述,早在《素問‧逆調論》篇中就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記載。《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雲:“虛勞虛煩不得眠。”《景岳全書‧不寐》中說:“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不足耳。”
因此本病的病機主要是內在機體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總與心肝脾腎及陰血不足有關。或因氣鬱化火,擾動心神:或因胃中不和,痰熱內擾:或因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思慮勞倦,內傷心脾均可影響心神而致不寐。
辨證論治原則
辨主症:失眠是本病的主訴。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太息則舒,多屬肝經鬱熱:胸悶痰多,心煩口苦,噁心欲吐,多屬痰熱擾心:胸中煩熱,面赤口苦,口舌生瘡多屬心火亢盛: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面色少華,多屬心脾虧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夢遺,多屬心腎不交:易驚醒,頭暈目眩,心中惕惕然,多屬膽氣虛怯。
辨舌脈:舌紅苔黃、脈弦而數為肝鬱化火:舌紅苔膩而黃,脈滑數,為痰熱擾心:舌尖紅,脈數有力,為心火亢盛:舌淡苔薄,脈細弱,為心脾虧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心腎不交:舌質淡胖,脈細弱而緩,為膽氣虛怯。
治療:針對病機分型施治。針對失眠的虛實之分,分別採取清熱瀉火、化痰,扶正兼以安神的方法治療。
病因病機的再探討
早在《素問‧逆調論》篇中, 就有“胃不和, 則臥不安”的記載《景岳全書》對其病因病機作了精闢的分析:“不寐證雖有不一, 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 神其主也。神安則寐, 神不安則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 一由邪氣之擾, 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 無邪者皆虛。”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 現將臨
床常見病因病機分析如下:
1.外感邪熱, 營衛不和, 衛氣不得入陰, 神不安則導致失眠。正如《景嶽全書‧不寐》篇所論:“神安則寐, 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 一由邪氣之狀----。”
2.病後因發汗、吐,下治不得法,造成素體虧虛,神失所養而失眠。《傷寒論》“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刷者,心中懊濃, 梔子豉湯主之。”
3.久病虛弱, 或老年人夜寐早醒證屬氣血不足,心神失養,而致失眠。《論治要決》“不寐有二種:有病後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
4.素體肥胖, 突因思慮過度,氣滯痰生,痰火在膽經,神不歸舍則失眠。《論治要決》所論:“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人不寐。”
5.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氣血虧虛,不能上承於心,以心神不寧而失眠。《景嶽全書‧不寐》中指出:“勞倦思慮過度者, 必致血液耗亡, 神魂無主, 所以不眠。”
6.久病之人,腎陰虧虛,或五志過極,心火內熾,心火旺,心腎不交, 虛火擾神而失眠。《景嶽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精血之不足, 陰陽不交, 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7.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氣郁不舒,肝不藏魂, 神受所擾而失眠。《血證論》“不寐之證有二: 一是心病: 二是肝病。心病不寐者, ⋯⋯肝病不寐者, 肝藏魂⋯⋯魂不入肝則不寐。”
8.飲食不節,痰飲內生,宿食停滯,胃氣不和,痰熱內擾而失眠。《素問‧逆調論》篇說:“胃不和則臥不安。”
9.情志不舒,肝氣鬱結,濕熱內生,肝火上擾心神而失眠。正如《景岳全書‧癲狂癡呆》說:“凡狂病多因於火,此或以謀失志,或以思慮鬱結,屈無所伸,怒無所泄,以致肝膽氣逆。”
10.心膽氣虛,突受驚恐,心神不寧而失眠。《沈民尊生書‧不寐》指出:“心膽俱佳, 觸事易驚,夢多不祥,虛煩不眠。”
臨床辨證論治
失眠的基本病理變化是臟腑功能紊亂, 陰陽失調所致,因此臨床辨證要審證求因,明辨虛實,注意臟腑氣血陰陽的調治。治療上當以“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為原則。虛者補其不足: 實者,瀉其有餘: 虛實夾雜者應補瀉兼施。但都必須兼施寧心安神之法。
1.外感邪熱,心神不寧症狀: 不寐,坐臥不寧,煩躁口苦,口舌生瘡,小便短赤,或寒熱往來,全身酸楚,舌質紅,或舌尖紅,苔少、或薄黃, 脈細數。常見於現代醫學中軀體感染併發精神病,顱腦感染併發精神障礙等。
治法: 宣洩鬱熱, 清心安神。
方法: 清營湯合朱砂安神丸加減。若熱甚便秘者加大黃、黃連。若熱邪傷陰者加竹葉、麥冬、石膏。失眠甚者, 心中懊濃, 重用酸棗仁, 量達五錢到八錢克。
2.陽氣虧虛,神無所附
症狀:失眠,神疲無力,氣短懶言,腰酸,頭暈耳鳴,舌淡,舌體胖邊有齒印, 蒼白, 脈細無力。常見現代醫學中神經衰弱, 老年性精神病, 軀體疾病併發精神病等。
治法: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茯神、遠志、酸棗仁、五味子。若腎氣不足, 腰酸甚者加山茱萸、肉桂、龜板。
3.痰飲內宿, 心神不藏
症狀:失眠多夢,睡臥不安,心煩口苦,目眩頭重,胸悶多痰, 喘氣噁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成弦數。常見現代醫學中神經衰弱、強迫症、抑鬱症、反應性精神病等。
治法:化痰解鬱、理氣安神
方藥:黃連溫勝湯加珍珠母、龍骨、牡蠣。若痰熱甚,便秘者, 加大黃、礞石。氣滯明顯者加厚樸、香附、石菖浦。
4.氣血虧虛,心失所養
症狀:失眠多夢,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數無力。常見於現代醫學中神經衰弱, 抑鬱病、疑病症,反應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更年期綜合證,產後精神病等。
治法:健脾益氣,養血安神。
方藥:歸脾湯隨證加減。若失眠嚴重者加五味子、柏子仁、合歡。若脘悶納呆者加半夏,厚樸、陳皮。若血虛甚加熟地、生地、白芍。
5.陰虛火旺,心腎不交
症狀:心煩失眠,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 口乾津少, 舌質紅, 苔少, 脈細數。
常見於現代醫學中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證、反應性精神病、術後精神障礙、產後精神病等。
治法: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方藥: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隨證代選用。若陽浮面熱微紅者加牡蠣、龜板、滋石、知母、若徹夜不眠者加珍珠母、酸棗仁。
6.肝鬱氣滯,魂魄不藏
症狀:夜臥不寧,不易入睡,甚則通宵不眠,多夢易驚,胸悶不舒, 善太息,舌淡紅,苔白,脈弦。常見現代醫學中反應性精神病、抑鬱症、抑制性神經病、疑病症、精神分裂症等。
治法:疏肝解鬱,鎮心安神。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黃連、龍骨、牡蠣、茯神。若肝鬱化火者中丹皮、梔子、夏枯草。氣滯甚者加香附,郁金、枳實。
7.肝膽濕熱,上擾心神症狀: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易衝動,口苦目赤,口渴喜飲,狂言,煩躁不安,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常見現代醫學中躁狂症、精神分裂症、反應性精神病、神經衰弱。
治法: 疏肝泄熱, 重鎮安神。
方藥: 龍膽瀉肝湯加黃連、龍骨、牡蠣、夜交藤。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二~ 三錢) : 若胸悶脅脹, 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
8.食積氣滯,胃中不和。
症狀:夜不能睡,易醒,胸悶痞滿,腹脹作痛,噯氣吞酸,大便秘結, 納少,苔黃膩,脈弦或滑數。常見現代醫學中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反應性精神病,更年期偏執狀態。
治法:理氣消食,和中安神。
方藥: 保和丸加茯苓、珍珠母、酸棗仁。若積滯較甚者加大黃、芒硝。氣滯甚者加枳實、香附、郁金。
9.心膽氣虛, 驚恐不安
症狀: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心神不安,舌質淡,脈弦細或細緩。常見現代醫學中反應性精神病、抑鬱症、抑鬱性神經症、疑病症、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證等。
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若失眠嚴重者,用酸棗仁、知母、夜交陳。
綜合調治法
失眠一證,多為憂鬱所傷,勞逸失度,久病體虛,五志過極,飲食不節,外感所擾等所致陰陽失調,心神不甯而成,臨床症狀輕重不一, 但往往受多種因素影響,治療時還必須根據情況,除藥物治療外, 採取綜合調理, 取效更佳。
心理治療法
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病人因受精神因素影響而發病, 常因經濟、人際關係、婚戀、生活挫折等因素影響而失眠。因此, 治療時, 可配合心理治療, 實屬必要, 取效較好。臨床可用疏導法、移情療法, 釋疑法等等, 通過治療使病人能提高認識, 積極配合, 增強信
心, 解除煩惱, 消除顧慮, 調節情緒, 早日康復。
飲食起居調節
要求病人起居有時, 飲食有節, 勞逸結合, 生活有度。忌食肥甘厚膩, 酒辣刺激之品: 睡眠前不抽煙、喝濃茶、咖啡等,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體育休嫌娛樂康復療法
根據不同情況, 要求病人適當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鍛煉(如打球、跑步、做體操等等) 和文娛活動(如跳舞、下棋、看文藝會等等) , 這樣可放鬆情緒, 促進心身健康。
病例分析
病例一:男,42 歲,平日睡眠較差,因精神受刺激後,失眠加重,心煩倍增,心悸易驚,神志不寧,徹夜失眠多夢,晨起頭痛大便幹結,三四日不能行,脈弦數有力,舌紅苔黃,診為痰火鬱結之不寐證,治以除痰降火,鎮靜安神;方用柴胡三錢 ,生白芍七錢 ,黃芩四錢 ,半夏四錢 ,青皮四錢 ,枳實四錢 ,竹茹四錢 ,龍膽草二錢 ,大黃二錢 ,夜交藤八錢 ,珍珠母八錢 ,海浮石四錢 ,膽星四錢 ,陳皮三錢 ,甘草三錢。服上方六劑後,能持睡眠三~四小時 ,精神明顯好轉,大便已通,上方去大黃,繼服20 餘劑後,睡眠基本正常,後口服朱砂安神丸,晚服2 丸,以鞏固療效。
病例二:,女,29 歲,近日失眠多夢,醒後不易入睡,手足麻木,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時瀉時幹,便前腹痛,因流產後出血已2 月餘,平素體弱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脈虛診為心脾兩虛之不寐怔,治以健脾養心安神:黨參四錢 ,白術三錢 ,黃芪八錢 ,當歸三錢 ,茯神四錢 ,遠志四錢 ,炒棗仁八錢 ,廣木香三錢 ,元肉四錢 ,生白芍四錢 ,桂枝七錢 ,失眠較重,加炒棗仁八錢 ,五味子四錢。斂神養心安神,大便泄瀉甚加炒山藥八錢、扁豆四錢。服用十余劑時,睡眠時間延長,大便成條狀,續服18 劑諸症悉平。
討 論
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多為情感所傷,勞逸過度,久病體虛,志過極,飲食不節等都能引起陰陽失常,陽不入陰而失眠。《靈樞大悲論》云: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則陰虛,故目不瞑,由此可知五臟六腑之病皆會導致失眠,失眠的一般治療規律,以養心安神為總的治療原則,但由於脾胃痰濕,肝鬱氣滯,痰血阻滯,腎陰虧損,心腎不交,都可引起失眠,因此在治療失眠時,須兼有痰濕者化其痰,肝鬱氣滯者疏肝理氣,痰血阻滯者宜交通心腎的原則進行治療[4 ] 。根據情況適當加入安神藥,一方面用藥物調理,另一方面還要注意情志飲食(禁飲咖啡、濃茶) ,起居方面的調節,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睡眠障礙是人體週期節律紊亂性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只有維持良好的睡眠,才能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中醫治療失眠採用辨證論治施治,有其獨特穩定的療效,西醫安眠藥存在用藥時間較長、藥物依賴、療效反跳等副反應。因此探討運用中醫藥治療失眠,有非常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牛 俐:失眠的中醫辨治。中國民間療法。2009 17(11):54
2.華 燕:失眠的診斷及中醫辨證論治探微。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
2008 10 (3):18-19
3.張蘭霞,王逸群:失眠的中醫辨證治療。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
誌。2009 7 (7 ):865-866
4.杜捷:失眠的綜合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09 ,37 (379) :76-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