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淺析中醫對於失眠的認識

淺析中醫對於失眠的認識
吳龍源 醫師
失眠又稱“不寐”,通常指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障礙,導致睡眠時間減少或品質下降,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求。相當於西醫學的神經症、心臟神經症、更年期綜合征等以失眠為主要臨床表現者。中醫治療失眠方法多、療效高、副作用少,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病因病機人的睡眠依靠人體“陰平陽秘”保持正常,陰陽之氣自然而規律的轉化是睡眠的重要保障。
失眠的病因多由於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逸失調、體弱多病後導致陽盛陰衰,陰陽失衡所致。
《內經》中有關失眠的論述內容豐富,對其證治作一探討,認為“衛氣不得入于陰”為失眠的主要機理。其證型有五:陽氣盛陰氣虛,胃不和則臥不安,邪氣內擾五臟,營氣衰少衛氣內伐,情有所倚則臥不安。而“邪氣內擾五臟”又包括四種情況:正邪客髒、水氣上逆、火熱熾盛、五臟氣滯等,並聯繫古今研究,希冀對臨床治療失眠有所啟迪。
《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
《血證論》曰:“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則魂游於目,寐則魂返于肝,若陽浮於外,魂不入肝,則不寐。”這些都充分說明瞭肝與失眠的關係。
失眠症的治療“從肝論治,五臟皆有不寐”,根據中醫辨證把失眠分
為肝陽上亢、肝鬱瘀阻、肝鬱化火(或化風)、肝鬱犯胃(或橫逆)、肝鬱犯心、肝亢腎虛六型。
《靈樞·本神》曰“ 心藏脈,脈藏神”,心主血脈,若血脈不通暢會影響腦的供血情況,也會影響腦的功能,是引起失眠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認為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均可導致失眠,其中心臟功能失調在失眠的發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治療常從清心、養心、寧心三方面論治,清心常用瀉火導熱、滋陰降火、化痰泄濁等法;養心常用補益心氣、滋養心血、溫補心陽、滋補心陰等法。
從五臟的生理病理闡述五臟與失眠的關係,並從五臟的虛實辨證失眠症,全面細緻地考慮引起失眠症的病機。並認為肝和心在失眠的病機中起著主導作用。
失眠的行為療法包括以下四種:
1.睡眠衛生教育:指導病人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睡前
不飽食及不飲用干擾睡眠的飲料,不要借飲酒來促進睡眠,臥室光線、溫度適宜。
2.刺激控制訓練:囑咐病人只有在有睡意時才上床,不在床上讀書看電視,輾轉不能入睡時則應起床,無論多遲睡,次晨準時起床。   
3.睡眠約束:減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時間,當睡眠效率低於80%
應減少1520min臥床時間。
4.放鬆訓練:包括肌放鬆訓練、瑜珈、氣功等。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失眠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現代醫學對其治療以鎮靜安眠藥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對其治療有較好的療效,今後應該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失眠,經由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不僅可以提高療效,減少西藥毒副作用,亦可降低醫療費用。另外,失眠是諸多疾病表現的一種症狀,應結合臨床排除如抑鬱症及其他器質性疾病,以免貽誤病情,可結合中藥及針灸治療。總之,中醫藥治療失眠症具有較好的療效,值得廣泛地應用於臨床。
失眠的養生保健
有論述《老老恒言》與失眠症的防治:曹庭棟創失眠操縱二法,夜坐與行千步之法。曹庭棟除了對失眠的心理精神行為調攝之法的論述之外,還涉及到了與睡眠相關的睡法、臥室、臥具、環境等因素。如對晝臥(午睡)、臥房、床、帳、枕、席、被、褥乃至便器,都有極為詳盡的主張,包含著極其豐富全面的睡眠衛生學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